个别家长频刷屏 班级微信群变味

为了孩子,请让这个交流平台回归初衷!

核心提示: 为了进一步方便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现在越来越多的班级都建立了微信群,然而,近来有不少老师和家长都抱怨,其中的聊天内容正在慢慢变味,反而给大家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640

为了进一步方便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现在越来越多的班级都建立了微信群,然而,近来有不少老师和家长都抱怨,其中的聊天内容正在慢慢变味,反而给大家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群里经常会出现家长聊天信息满天飞的情况,甚至还有家长在群内发拉票信息和各种产品的链接,以致将老师在群内布置的作业或是发出的重要通知淹没。”对此,有老师提醒,部分家长切勿再继续做出招人烦的举动,很多家长也都呼吁,是否能够尽快对班级微信群进行“约法三章”。

老师:微信群常被无关信息轰炸

“一般班级的微信群都是家长主动要求建立的,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加入这个群,初衷都是一致的,就是希望借此平台及时沟通。”一名小学五年级的班主任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道,平时她主要是利用这个平台发布一些作业,告知家长和学生需要准备的书、学习用具,通知放假时间、学校其他公告等。还有,当学校组织集体活动时,她也会及时把照片、视频等资料发到群里,和家长们一起分享。当然,老师们如果发现学生身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也会利用微信群统一告知家长注意。

采访中,不少班主任都表示,班级微信群”已经逐渐成了家长老师不可缺少的交流平台。但随着时间的增长,群里的聊天内容也渐渐变了味。“群刚建立的时候还好好的,大家只会讨论一些与学生有关的事情,但现在连我都害怕打开群,里面拉票的、代购的、做股票的、打广告的……各种刷屏不断,完完全全变了味儿!”一位老师对记者说道,还有些家长喜欢对老师进行刷屏式问候,比如当有老师在群里发了一个通知后,这些家长就会立即像炸开了锅一样地跟随响应,说“老师辛苦了”之类的话。有家长甚至还会顺着这个话题闲聊,不停地刷起屏来,最后还会扯到自己的私事上。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手机“滴滴”地响个没完,更重要的是,家长们如此一刷屏,很多没有第一时间看手机的家长,很有可能错过老师公布的重要信息。

一位姓张的老师说,尤其是前段时间的教师节,许多家长都在群里向老师送祝福。他坦言,看着满屏的祝福,心里确实挺温暖的,但如果是无止境的刷屏行为,总感觉有些热情过头了,反而显得过于客套了。

“我白天要在学校给学生们上课,晚上回到家后还要备课,加上家里还有一些事情,实在没有太多的时间在群里与家长交流。”张老师说道,而且,老师最乐见的,是学生们在学习成绩上取得进步。

家长:担心错过老师布置的作业

班级微信群里的聊天内容变了味,许多家长对此也是诸多抱怨。“我们加入这个微信群是为了多跟老师交流,看看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不是为了看别人卖东西、求投票的。”市民王女士说,她女儿去年刚上小学一年级,孩子开学第一天,她就加入了班级家长的微信群,刚开始觉得挺实用,可以跟老师和其他家长探讨一些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如何高效学习等。可没等几个月,这个群就开始“变味”了,一些家长把班级微信群当成了自己的朋友圈,在群里晒孩子的假期旅行照片、晒孩子穿戴的名牌等等。后来还有些当微商的家长更是活跃,不分时间段地在群里推销商品。

“现在很多家长在微信群里聊天都聊到深夜,大多内容都与孩子的学习无关。”一位一年级的学生家长贾女士说,因为刚开学,老师会在群里发一些有关学校的通知或是提醒,作为家长不想错过老师说过的每句话,但是因为群里个别家长的信息轰炸,她只能花更多的时间不停翻页,仔细查找。

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家长过分讨好老师的刷屏信息,不少家长也很是反感。“老师布置一个作业,一般家长都回复一句‘收到’就可以,但总有个别家长在‘收到’后跟上一串类似‘老师您辛苦了’谢谢老师’的话,或是送个鲜花,连着发上几张图片,然后几个家长再讨论一下,几百条信息是免不了的。”市民茅先生对此便是深有感触,他认为,老师辛苦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没有必要总是挂在嘴边,而且经常搞得自己也进退两难。

茅先生坦言,有时候恨不得直接退群,眼不见为净,但是又怕错过老师发布的信息,只能在群里“潜水”,继续忍受着各种信息轰炸。

“班级群”须老师家长共担责任维护

如何让变味的“班级群”回到正轨,回归初衷,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采访中,不少家长表示,班级微信群跟普通的微信群不一样,这是老师和家长交流的平台,希望能让这个平台更纯粹一点儿。

有家长认为,校有校规,班级群”也应该有群规,希望家长群里也能“约法三章”,把一些让大部分家长反感的行为屏蔽出去。“老师在建群时就应该先公布‘群规’,家长自觉遵守,老师对违反群规的家长要及时提醒告诫。”老师们则建议,部分家长也应提升素质。一是设身处地为别人考虑;二是学会体谅和包容,少一些抱怨,多一些理解。这也是给孩子做好榜样,因为孩子们无时无刻不站在我们身后,看着、学着。其中有些家长之所以在群里表现得过于积极,可能是希望让孩子得到更多的关注,要想解决这类过度沟通的问题,关键还在于家长的心态。”对此,老师建议,这些家长应该认识到班级微信群只是一种工具,家长应该做好自我调节,更信任自己的孩子,把关注点转移到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综合能力上。

贺丽华    

责任编辑:汤剑蕾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