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3岁的符景春老人,1951年开始教书,那时候新中国成立不久,一直在家乡导墅镇的岳墓小学任教。而他的妻子王耀美,与他同岁,并同为教师。近40载的教学生涯中,夫妻俩默默付出,辗转多个农村学校,当过教导主任,也当过校长。而他们的儿媳也是老师,去年刚刚退休。如今,孙媳又接过接力棒,现在是我市第五中学的一名地理老师。
一家三代人,4名教师,从符景春1951年教书开始,他们陆续见证了教师这一职业65年间的变迁。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记者对这一家人进行了采访,听听他们的故事。
半路“出家”为群众坚守教育阵地
在华阳苑一所老式住宅里,笔者见到了这对已是耄耋之年的教师夫妻。房子不大,但收拾得简单干净,两位老人坚持每天锻炼,身体健朗。谈起那些农村岁月,遇到不确定之处,两位老人还会讨论一番,有着一份岁月沉淀起来的默契。
1951年,符景春从原先的粮食管理岗位申请调至家乡的一所小学教书,我不是专业的师范出身,而是在镇政府从事粮食管理。”符老先生告诉记者,当时新中国发展刚起步,与粮食有关的工作都很吃香,可是群众对于读书学知识同样渴望,当时整个镇上能称得上有文化的人很少,连我在内一共只有3个人读过初中,所以为了能让孩子学到知识,村里的家长们一起来到我家里请我去当老师。”就这样,在征得上级同意后,符景春踏上了教育阵地,回到家乡的岳墓小学担任校长,说是校长,其实整个学校只有我和另外一名老师。”符老先生笑着说道。
回忆起当时艰苦的教书条件,符景春记忆犹新。“那时候做老师是没有工资的,主要是学生家长值饭。”他说,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感谢,即便是家庭困苦,可只要到谁家值饭那天,家长们都会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没有肉,家长们就去钓鱼,想尽办法做出一顿丰富的餐饭。”而体恤家长不易的符景春也总是在吃饭时吃些简单家常的蔬菜,特意把好的留给孩子。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符景春结识了同为教师的王耀美,两人在同一个地方任教。
1956年,虽然国家经济逐步发展,但教育资源仍旧滞后,符景春被调至珥陵。“当时上级给我的任务是先用4个月时间在一片空地上建起一座高中,然后担任学校的总务主任。”于是,为了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建校任务,整整4个月的时间,符景春每天白天在工地上忙活,晚上寄居在珥陵一所小学礼堂不到6平方米的化妆室内。学校建成招生后,作为总务主任的符景春为了解决学生们的温饱问题,一到闲暇时间,他便带着学生去种菜,晚上还与值班学生一起巡逻,以防菜园里的菜被偷。“我们的菜园打理得很好,学校里的学生吃的比周边的村民们好。”符景春满脸自豪地说道。
就这样,在近40载的教书生涯中,符景春和王耀美夫妇一直相携相伴,他们响应号召,从乡镇到城区,再从城区到乡镇,辗转多所学校,风雨同舟,初衷不改。
一家三代人时代不同见证教育越来越好
说起晚年生活,两位老人都很感慨,符景春平时喜欢看看新闻,看看报纸,家里的墙上挂满了各种剪报本。而王耀美老人耳聪目明,平时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的,闲来有时打开电脑玩会儿连连看。
“以前教师的地位很低,待遇也低,很多人都不愿意当老师,现在已经是一份很荣耀的工作了,好多大学生都抢着当老师。”说起这些,两位老人自豪之情无以言表,一家三代教书人见证了教师这一职业65年以来的变迁。王耀美老人说,当时农村每个老师都要带好几个年级,学生的年龄也不一样。老师每天都是起早贪黑,有的还要干农活,生活非常艰辛,直到儿媳朱金梅这一代,日子才算好过些。80年代初,朱金梅成为一名体育老师,随后又被分配到了云阳中学任职,当时普通教师的工资也只有几十元,这也是1980年前后,那个年代大部分教师的工资。”可即使这样,她还是当了多年的班主任,随后工资也慢慢涨起来。再到孙媳景丽云毕业参加工作时,时代更好了,她如今是第五中学的一名地理老师,而符景春、王耀美两位老人与儿媳朱金梅已拿上了退休工资,有儿孙为伴,安享晚年。
记者感言:采访这对夫妻教师时,他们特地带笔者去看房间里挂满的各种照片,亲情、友情、爱情和浓浓的师生情都汇集在这里。跨越65年的教学生涯,面对的学生如今也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可在老人的回忆里,师生情永远美好而单纯。
(束丽娜 文/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