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教师情同筑教育梦

核心提示: 走进位于我市访仙镇的窦庄中心小学,只见校园内花草繁茂,一片生机盎然,现年84岁的束国俊曾把这里当家一样默默地坚守了十多载春秋,而他的儿子束治平也曾在不远处的窦庄中学执教多年,孙女则在市区的第六中学教英语。

21

走进位于我市访仙镇的窦庄中心小学,只见校园内花草繁茂,一片生机盎然,现年84岁的束国俊曾把这里当家一样默默地坚守了十多载春秋,而他的儿子束治平也曾在不远处的窦庄中学执教多年,孙女则在市区的第六中学教英语。束国俊告诉记者,他们一家就像校门口的那株大树,自己是根,儿子是枝,孙女是叶,他们注定要深深地扎根于教育这片热土。

曾在7个学校任教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作为教育世家的第一代“传道”者,束国俊的执教史可谓最为丰富。来自访仙镇杨城村的他在1951年走上教育岗位。“适逢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的教育资源缺乏,许多农村学校都是单办复式班,一个人教好几个年级是常态,同时还得包揽语、数、体等多门课程。”面对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初出茅庐的束国俊不仅没有一丝抱怨,反而干劲十足,一干就是五年。

因为对教育工作的辛勤付出,1958年9月,教学成绩突出的束国俊被调至访仙中心校,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同时兼任语文与数学老师,也是在这里,他逐渐明白教书育人的深刻内涵。“当时班级里有64名同学,是一个大班。校长在开学第一天就告诉我,他把一个调皮的男孩子特意安排在我班上,希望我能好好教导。”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及时与孩子打成一片,接过重担的束国俊一开学便对这名学生进行了家访,正是通过家访,我才明白了男孩调皮性格背后的故事。”原来,这个调皮男孩从小便失去母亲,父亲在生产队做工,对孩子疏于关心与教导。自那以后,束国俊不仅在学习上多加关心男孩,利用业余时间给孩子补习功课,在生活上亦是无微不至,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用自己为数不多的工资给男孩买衣买鞋,带他理发,除了教授孩子知识,对于那些缺少关心与呵护的孩子来说,老师还需要用爱来改变他们的内心,这才是真正的育人。”1960年8月,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束国俊踏上了新的征程,他拿着介绍信来到离家40里远的导墅中心校担任校长。“当时还是我的老父亲推着独轮车,载着我的行李,就这么步行了一上午才到学校。”而后,虽然已成为学校的管理者,束国俊却始终坚持“好校长应该深入教学第一线,探索教学规律”这一理念,创新推出了“五个亲自”,即亲自上课,亲自听课,亲自参加教研活动,亲自查阅教师的备课笔记以及亲自检查教学效果。通过自创的“五个亲自”,束国俊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了各个老师的教学特色,以相互交流与抽查的方式无形中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导墅担任小学校长的9年里,他用双腿跑遍了其它9个乡镇的100多所小学,最大的收获就是将导墅的小学教育从曾经的全市倒数第四提升到了正数第四……就这样,在40余年的教书生涯中,束国俊先后辗转7个学校任教,历经千辛万苦。

而在内心深处支持他一路走来的除了有对教书育人的执着,更因为他时刻牢记着自己的另一个身份:党员。早在1960年,束国俊便在校领导的推荐下光荣入党,多年来,他扎根教育阵地,积极践行自己的党员身份,一旦遇到困难总是坚持“不后悔、不退缩、不埋怨”的三不原则。即便是在1994年退休后,束国俊依旧心系教育事业,总是尽其所能地帮助贫困学生,托起他们的上学梦。“是党和国家给了我幸福的晚年生活,而我能做的就是继续在教育阵地履行好自己的党员义务。”

儿孙接力

教育成为饭桌上的永恒话题

在父亲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下,1956年3月出生,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数学专业的束治平子承父业,投身教育的怀抱。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在窦庄中学工作的他虽然没有耀眼的头衔,没有惊人的壮举,但凭着一腔热血、一片赤诚,在教育一线辛勤服务了30多个春秋。

看着祖父和父亲对教育的热情、对学生的关爱,耳濡目染下的孙女束玲玲打小也对教师行业充满了敬重和羡慕。尤其是看到祖父和父亲曾经的学生来家拜访时,这种浓烈的师生感情深深感染了她,于是便有了这同为教师、同为党员的一家三代。

令家人们感到有趣的是,虽然束国俊与束治平都已退休,可教育话题仍然是他们这一家子吃饭时的必聊话题。

“家里除了我、儿子、孙女是老师外,我女儿和孙女婿也是老师,所以每次大家坐到一起来吃饭总忍不住要聊些与教育有关的话题。”束国俊说,饭桌上也离不开谈教育的习惯一方面是出于职业病,而另一方面则是他对晚辈们的悉心提醒,虽然他们现在在外人看来也许都算得上是小有成就,但身为一家之长,身为一名老教师、老党员,我有义务提醒他们要时刻谨记自己的教育使命,认真教书育人,更上一层楼……”

记者感言: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三代从教,桃李芬芳。束国俊老师一家三代为师,执教年限累计超过80年,他们用朴实无华的言行诠释了一个教育世家执着的追求和无私的奉献。作为广大教师队伍的一个缩影,他们默默无闻的奉献和传递着平凡的师爱,为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付出一生甚至几代的心血。尽管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但他们作为教师特有的美丽却从未改变。(束丽娜文/摄)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