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店“进驻”社区忽悠老年人
当心“福利”变“陷阱”,子女还需多陪伴老人
老年福利工作委员会”——好大的名头!“爱心助老福利赞助工程”——好大的“爱心”!然而,这些都是真的吗?近日,有多位市民向本报反映,称家中老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份宣传单页,可前往指定地址领取“福利物资”。对于这天上掉下的“关爱”,老人们自然是趋之若鹜,但子女们却忧心忡忡,这多半又是借机向老年人推销产品的伎俩。不过,最令他们气愤的还是,这些商家竟然如此堂而皇之地将广告散布进各个小区里面,监管何在?为此,记者进行了一番走访。
社区设点免费体验领“福利”只为诱老人
近日,记者根据其中一位爆料人提供的信息,来到中山路附近探访。当走到体育小区时,两名年轻女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只见她们一手提纸袋一手拿传单,只要有老人经过,她们就上前分发传单,一旦老人驻足,她们就开始介绍产品并热情地领老人到不远处的一栋大楼里面。当记者试图要一张宣传单看看,却被女子拒绝。不过记者从一名老人手中看到了宣传单页的内容,其醒目位置上标注着“老年福利工作委员会”,活动内容是为年满55周岁以上的丹阳居民办理一张百岁福利卡,发放一批健康福利物资,有养生产品、空气净化器等。针对的人群是离退休干部、党员、医生、教师、科技工作者等。
随后,记者按照单页上的地址来到了大楼里,找到的则是一家健康生活馆,只见不断有老人进出门店,但却谢绝年轻人进入。一名老人告诉记者,说她也是听人介绍才来到这里,“他们让我来听听讲座,体验一些保健品,人家还免费发东西呢。”她说这已经是第四次来体验了。不过,她也得知部分老人最终购买了一些保健品。
当然,此现象远不止这一处,记者在不少小区周边都发现了这样的专为老年人服务的生活体验馆,周边居民直言这些门店其实就是销售保健品、保健器械的公司。“里面的员工都是一些小伙子或是小姑娘,对老年人特别热情,起初通过免费领取礼品让老人进店,接着各种‘忽悠’洗脑,再继续用各种小礼品‘拉人上钩’,最后称交纳保证金,即可免费获得保健品或享受优惠活动,保证金在一定期限内全额返还等等。”
子女劝说多无效,老人依然“乐在其中”
走访时,市民陈女士就向记者讲述了她母亲的亲身经历。陈女士的母亲是一名退休教师,住在教师新村,自退休后每年都会到医院体检一次,结果显示身体没什么大毛病,可从两年前开始,她迷恋上“养生课堂”,并购买养生保健品,不知不觉间,花在保健品上的钱已经有3万元,而这些钱都是背着陈女士花的钱。“母亲当初也是在外面散步时收到了一份关于养生的传单,上面写得挺好,到现场听课,就有东西送,没想到母亲在听完课回到家后,就总说自己看着挺健康,其实身体里已经有病了,然后就瞒着我慢慢地在家里囤积了各种保健品。”
陈女士说,直到有一次她去母亲家里帮忙收拾屋子时,才在柜子里发现了一大堆不知名的保健品。陈女士恍然大悟后,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于是专程将母亲接到了自己的住处,经过一段时间苦口婆心的劝说,母亲终于承诺不再去“上课”。然而,令陈女士没想到的是,好景不长,最近母亲竟然又被这家养生班给召集了去,说这次是“中国老年福利工作委员会”组织的,给会员免费发东西。“等我得到消息时,母亲已经又花了三千多元买了一堆保健品,后来问母亲才知道又是惯用套路。”对此,陈女士也很是无奈,最令她感到心疼的是,其母亲每个月的退休金也就三千多元,平时出门打车都舍不得,从养生班到家里打车也就十几元钱,为了省这点钱,当天硬是拎着三个大纸箱子坐公交车回的家。
提起此类事件,不少市民在接受采访时都有深刻的感受,子女们虽百般劝解,但许多老人仍然“乐在其中”,屡屡中招,尤其部分老人固执己见,甚至会因此与子女发生争执。“花钱还是其次,最怕买到一些伪劣保健品,令老人家原本健康的身体反而受到伤害。”
保健品推销行为难监管,消费者难维权
就此问题,记者也采访了部分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他们也直言很无奈。一位工作人员称,这样的保健品店,有些是做正当的保健品销售,有些则主要销售针对老年人的高价保健品,“一般他们都有工商部门的执照,只要他们资质合法,我们也没办法。而且这些公司一般都是向居民、小区商户租房,我们干涉不了。”她称几年前,她家里一名老人也因为社区来了一家保健品公司,经常去听讲座,后来还花几万元买了个净水仪器,家人给退了老人还不愿意,“平常我们只能多向居民宣传,尽量防止他们上当受骗。”
随后,记者又咨询了市场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保健食品被投诉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虚假夸大宣传;二是非法生产添加时有发生。现在,市场上向老年人推销保健食品的手段五花八门。非法组织吸引、忽悠老人购买保健食品时,多采取免费授课、体验营销等“人性化”手段,打法律法规的“擦边球”。而监管部门目前主要监管保健食品的质量,对于保健食品的推销行为并无执法权。所以,消费者必须提高自我保护防范意识,清楚保健食品并不能代替药品,不为虚假夸大宣传所迷惑。
并且,消费者如遇此类事件还面临着维权难的问题。据介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因经营者利用虚假广告或者其他虚假宣传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但在现实中,却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推销员只是在口头上夸大了保健品的功效,而产品说明书没有问题;或是很多推销员没有固定场所,但要投诉的话,必须提供商家的具体位置和名称;又或者保健品本身没有质量问题,只是单方面认为“价格虚高”,虽然从法律上讲,可以与销售方解除合同,但卖方有自主定价权,所以在现实中很难维权。向法院提起诉讼的话,又要承担较高成本。
因此,在保健食品以及医疗器械的选购上,老年人一定不要轻信对方的夸大宣传和承诺,对产品的真伪和功效要多咨询有关监管部门,多与子女商量,以防上当。另外,购买前要查看对方的营业执照、许可证明和产品相关批文。购买商品后,一定要索取并保存好发票,以便事后维权。
注意老年人保健品常见的销售陷阱
那么,老年保健品都有哪些常见的销售陷阱呢?据介绍:第一种,利用“赠药”、“免费试用”等手段吸引老年人,让老人最后觉得不好意只好购买。第二种,打着高科技的牌子上门推销。第三种,打着“名医义诊”名号,让销售人员穿白大褂充当“名医”,用虚高检测结果吓唬老人购买、服用保健品。第四种,用“免费出游”促销手段,专车接送老人,免费送顿简餐,让老人过意不去。第五种,开展各种“专家讲座”,老年人不明就里以为真是关于养生健体的知识讲座,结果往往是穿白大褂的“专家”在讲述某某保健品的神奇效果。第六种,采用会员制促销手段,吸引老年人购买保健品,而且会有“专家”密切关注老人的身体状况,并套取老年人的电话,以达到日后销售的目的。第七种,采用“免费抽奖”的促销手段,让老人得“优惠购买某保健品”的大奖。第八种,利用老人渴望亲情的心理,经常嘘寒问暖,在熟悉之后采用软磨硬泡的方式让老人上当。
专业人士提醒,消费者特别是老年人在选购保健食品、辨别保健食品宣传真伪时,一定要谨记“药到病除”不可信;“健康讲座”为促销;“免费活动”为洗脑;“权威证明”属虚构;“专家义诊”是骗局。同时,保健品应在医师和药师指导下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使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尤其要注意的是,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替代药品使用。一些具有辅助降压、降脂、降糖功能的保健食品只有降低疾病风险的辅助保健作用,对于疾病患者绝不能代替药品使用,以免延误病情,造成严重的后果。
防止老人误入推销陷阱,陪伴是关键
“健康讲座”之所以能够不断蔓延,大多是贪小便宜的心理在作怪,经受不起骗子以免费体验、“亲情服务”、专家讲座等形式的诱惑,不知不觉被“洗脑”宣传、心理暗示、免费附赠礼品、送货上门等冲昏头脑,继而掉入骗子的推销保健食品和医疗器械的陷阱。
要想斩断借“健康讲座”伸向老年人的“黑手”,有专业人士认为,其实也有很多老年人并不相信保健品的疗效,只是推销人员的亲情推销法让老人不好意思拒绝。“根本原因还在于子女忽视了老人的心理需求,子女要多陪陪老人,不要让老人陷入‘感情陷阱’。”
另外,老年人之所以屡屡在医疗保健方面栽跟头,多是因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不自信以及对死亡的恐惧感,在这样的情绪下,老年人更容易信任一些看似能够提供帮助的陌生人。有医生指出,想要避免老人盲目信任保健产品商家,降低老人对死亡的焦虑,子女应定期带老年人去正规的大医院进行体检,且多与老年人进行情感交流,对他们支持和鼓励,以增加老年人的安全感。同时,让老年人适当劳动,增加自我认可,也有助于减轻焦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