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春困秋乏夏打盹儿,睡不醒的冬三月”,是人们说爱瞌睡的人的口头禅。夏季天气炎热晚上休息不好,白天容易犯困不难理解,然而到了秋高气爽的金秋时节,人们为什么还会出现秋乏现象呢?
秋乏的原因有很多
从生理学角度来讲,秋乏产生的原因与夏季气候环境对人的影响有关。三伏盛夏,天气炎热,持续的高温使机体产生了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大量出汗,导致体内水盐代谢失调,胃液分泌减少,胃肠功能减弱,食欲不振,体液大量丢失及一时性大量饮水,从而增加了心脏负担。同时,高温也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加,加速新陈代谢,使体内能量消耗相对增加。加之夏天很难得到充足的睡眠,过度消耗的能量得不到适度的补充,使身体欠下了一笔“夏耗”的债务。
进入秋季以后,酷热逐渐被阴冷代替。随着天气逐渐转凉,日照时间逐日缩短,人体各系统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如出汗减少,体热的产生和散发及水盐代谢恢复平衡,消化功能恢复常态,食欲增强;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减轻,能量代谢相对稳定等。这时,人的机体需要经历一个休整阶段。同时,秋季气温凉爽宜人,容易入睡,且睡眠效果好,以致清晨醒来后,仍觉倦乏,还想再睡下去,这就是产生秋乏的原因。
那么,怎么解秋乏最有效呢?
专家教您10招,让您更好地应对秋乏。
1.每天多睡1小时。不要熬夜,尽量晚上22时前入睡。此外,如果时间允许的话,中午最好能睡1小时,年轻人睡午觉可有效对抗秋乏,对于老年人来说则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2.适当喝绿茶。在平时工作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喝一些绿茶、咖啡。绿茶在防秋乏的同时还可以起到防秋燥的作用。
3.少吃油腻食品、多吃蔬菜水果。油腻食物会让人体产生易使人困倦的酸性物质。蔬菜水果中的维生素则能快速地排除代谢物,加快代谢肌肉疲劳时产生的酸性物质。
4.伸懒腰解秋乏。即使在不累的时候,伸几个懒腰,也会觉得轻松。这是因为伸懒腰能适当增加对心、肺的挤压,促进心脏泵血,增加全身的供氧。大脑血流充足了,人自然感到清醒、舒适。
5.多晒太阳。秋天紫外线已经不是很强烈,此时适当延长晒太阳的时间,能有效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改善人忧郁的心情。
6.中午不吃土豆。土豆中淀粉含量较高,午饭最好不要吃,晚上吃则有助于睡眠。另外,午餐不要吃得太饱,下午饿了可以吃些全麦饼干或巧克力补充能量。
7.多吃碱性食物。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油腻食物,包括辣椒、生姜、花椒等。这些食物容易伤津耗液,加重秋乏症状。而碱性食物能中和肌肉疲倦时产生的酸性物质,有助于消除疲劳。
8.含钾食物要多补充。钾能保持细胞水分,增强细胞活性,有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可减轻疲劳感。含钾食物包括豆类、香蕉、柑橘、新鲜海产品、玉米等。
9.常做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能增强身体抵抗力,有助于平缓情绪解除秋乏。要注意,秋季锻炼应循序渐进,以免适得其反。
10.室内养植物。秋乏状态与人体缺氧有一定关系,因此,室内适合放置一些能吸收二氧化碳等废气的花草会很有帮助。宜选择盆栽柑橘、吊兰、文竹和绿萝等。
解秋乏午睡怎么睡?
午睡前要少进食油腻食物,减少肠胃负担。午餐结束应休息5分钟再入睡,因为午餐后血液大量流向肠胃,或致大脑缺血缺氧产生不适。
午睡的姿势应该保持舒展躺下右侧位。因为坐着及伏案睡觉会减少头部供血,使人醒后出现头昏、眼花、乏力等一系列大脑缺血缺氧的症状。当人体保持舒展体位时,才能够保障全身肌肉放松,有助于体力和精神的恢复。
且右侧卧位不会压迫心脏,能减少心脏供血阻力,保证大脑充足供血。
午睡半小时至一小时为宜。
因为睡眠时人的血压偏低,午睡时间过长会使血压一直处于偏低状态,醒来后同样会头疼、头涨,工作效率低下。而且还会影响晚上睡眠。
午睡后应坐2至3分钟后再起身。因为在地心吸引力作用下,起身后人体血液会往腹腔走,造成脑袋缺血,很容易产生眩晕感。
所以,最好坐2至3分钟,按摩一下头部、颈椎,老年人还可以拍拍四肢,使血液循环慢慢协调过来再起身。
秋天解秋乏,不如就来试试以上的方法吧!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