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85年,我市便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据民政局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市60岁以上人口19.8万人,占全市人口的24%(比中度老龄化标准高出4%)。人口老龄化、老年人高龄化、老年家庭“空巢”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已成为我市的重要社会特征之一。因此,老人如何开心养老成了越来越被关注的问题。
2012年开始,我市民政局便开始倾力打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如今,我市已经有近两百家包括老年服务中心、虚拟养老院等在内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一键通”解决困难老人生活难题
“‘养老院’的同志吗?我今天身体不太舒服,你们能不能陪我去医院看看?”日前,家住云阳镇的孤残老人周金宝拨通了虚拟养老院的电话。
不一会儿,虚拟养老院指派专人及时来到老人家,陪伴老人前往医院就诊、挂水……作为我市虚拟养老院的首批“入住”成员,如今,周金宝老人和云阳镇另外几十名低保、高龄老人足不出户,坐在家中就享受到社会机构专业化、标准化的贴心居家养老服务。
记者在虚拟养老院看到,几台电脑、几部专用电话、几名工作人员、几间办公室便是虚拟养老院的全部。别看在这里看不到一位老人,但这里就是服务中心的核心!”虚拟养老院的工作人员用手指着眼前的电脑告诉记者。打开电脑,记者从电脑上的虚拟养老院信息管理系统中“见”到了目前所有“入住”的老人名单,他们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成员状况、健康状况、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都详细地显示在系统上。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老人坐在家中,只需按下虚拟养老院的号码,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看病就诊、生活照料、外出接送、家电维修等方面的服务。这一服务叫做“一键通”,而提供这一服务的机构则被称为“虚拟养老院”。
民政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所谓虚拟养老院,就是由政府向家政服务企业购买或补贴养老服务项目,为居家老人提供专业化全天候养老服务。虚拟养老院自投入运营四年多以来,经过不断的摸索,服务对象由比较单一的家政服务、维修服务拓展到看病就诊、生活照料、外出接送、家电维修、家政便民、清洗、疏通、康复护理等诸多无偿服务。正是由于这种大胆的创新和尝试,虚拟养老院在政府搭建的平台下,整合了社会有利资源,化解了我市低保老人和高龄老人养老需求增加和养老服务不足的矛盾。而对于这些受惠老人来讲,足不出户,一个电话就可以在家里享受实实在在的养老服务,让他们感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全市有183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所谓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组织为载体,以政府购买服务为手段,通过上门、日托、邻里互助等服务形式,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以助餐、助洁、助急、助浴、助行、助医“六助”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据市民政局有关人士介绍,我市近年来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从建设数量、建设结构和服务质量入手,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在建设数量上,截止到2015年底,全市共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183家,以村为单位,覆盖率已达94.8%。城市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达19个,农村标准化服务中心达到34个,覆盖率分别达到40.4%和25%。
近日,民政局还在水岸春天西大门旁新建了大型的“丹阳市老年服务中心”,面积650平米,中心内设康复训练区、日常照料室、图书阅览区、助餐间等功能区,为老人提供日常照料、助餐服务、棋牌娱乐、免费阅读、免费上网、休闲谈心、书画交流等活动,服务中心可同时容纳200余人。“这个中心相当于一种升级版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比之前的设施更齐全,服务更全面。”居家养老在我市已经成为老人的一种普遍的生活状态。然而,居家养老虽然前景可观,但是任重而道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居家养老普及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农村老人观念难转变、运行资金困难、志愿者队伍缺口大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努力做到最全面的服务,让一些老人逐渐转变观念,并且我们还开设了养老护理员培训班,培训专门的养老护理员,并在做一系列尝试,努力拓展资金来源……”民政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随着不断摸索,问题将会一个个得到解决,他们希望,在各方合力下,我市所有老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依。
(毛彩英李潇文/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