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民:在外做阳光教师在家当孝顺女婿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1989年从我市师范学校美术专业毕业后,张卫民便开始了人生最难忘的教师生涯,在近27年的时间里,他坚持把爱的种子撒向孩子们的心田,并用心“浇灌”,做好学生们的阳光使者。
用心付出为孩子打开美术世界的大门
今年47岁的张卫民是丹北镇后巷人,因为从小喜欢画画,父母也很支持,经过多年的坚持和不断练习后,1986年他顺利考上了我市师范学校的美术专业,开始系统学习美术教学和辅导课程,毕业后,又被分配至访仙中心校从事小学美术教学工作。
“说实话,因为是乡镇学校,各方面设施比不得城区,而且在那个年代,学校对于画画这样的副课也不够重视。”张卫民坦言,来到学校的第一个月,他的心里是失落的。可每当看到个别一、二年级的孩子专心画画的神情,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也猛然想起自己当初报考师范学校美术专业的初衷:让孩子们喜欢画画,喜欢美术,让有潜力的孩子能画好画。也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张卫民迅速转变了工作态度,他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充分做好美术教学课前准备,不断改进美术教学方法,就连平日里的休息时间,他也都花在了辅导一些爱画画的学生身上。
四年间,因为曾多次辅导多名学生在各类画画比赛中获奖,其中更有一位学生在全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教学成绩突出的张卫民被选调到实验小学。此后多年,他一直在教学一线,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把爱撒给每一位孩子。2003年,学校有一名韩姓学生,特别喜欢画画,可是家庭贫困,无法购买颜料、画笔、纸张等。他得知消息后,立即自费购买了一系列器材送给她,并对孩子说:“只要你喜欢画画,以后这些画画需要的材料都有张老师送给你。”遇到比赛,他连报名费也默默帮着孩子交。现在,每年购买一批绘画材料成了他固定要做的事,这些材料也都被买来免费送给困难的学生,或者奖励给优秀的孩子。
“绘画是一项需要反复练习的技能。”为了提高孩子们的绘画水平,张卫民总是创设各种机会培养孩子,他主动到校长室申请,要求成立“美术社团”,自己牺牲中午休息的时间,每周三次辅导孩子绘画。遇到各项比赛,他更是加班加点,有时周末也把孩子集中起来进行训练,他不计报酬,不计付出,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让孩子们出成绩。近年来,他辅导孩子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奖上千人次,辅导学生在省级刊物发表作品数百篇。每年的三评活动,家长、孩子对其满意率高达98%以上,本人不仅先后获得了镇江市中青年骨干教师、丹阳市学科带头人、市先进工作者、市新长征突击手等多项荣誉称号,还被我市政府考核记三等功一次,其所撰写的论文也先后在《江苏美术教育》《教师教育》《上海教育》等报纸杂志发表,并参与《小学美术教科书教师教学参考用书》编写。
爱老敬老孝心孝行感动邻里
除了是学生眼中的好老师,同事眼中的好伙伴,在家人和邻居的眼中,张卫民同时还是一位称职的好女婿、好丈夫。
“我父母亲去世的早,岳父岳母也就和父母亲一样。”说起家里的老人,张卫民表示,岳父岳母现在都已经80多岁高龄了,身体也不是很好,妻子是家里的小女儿,上有两位姐姐都在外地,所以他们便主动接过了照顾老人的重担。“以前我父亲还在世时,因为要照顾三位老人,所以买房时特意选在了岳父家附近,便于经常回去看望、照顾他们。后来我父亲去世后,我们也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照顾岳父岳母上了。”
让人感动的是,在妻子前两年从单位下岗后,张卫民便力劝妻子不要再外出工作,在家全身心照顾老人就好。妻子一开始不同意,说我们家也不是富裕家庭,多个人工作,总能减轻家庭的压力。”可坚持“百善孝为先”的张卫民却反复做工作:我父母去世了,你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没有工作今后可以找,父母只有一个。”就这样多年如一日,孝顺的张卫民平日下班后总是一有空就陪着老人聊聊家长里短;老人身体不适时,也是他跑前跑后送老人去医院;逢节假日,只要岳父岳母身体条件允许,他还会开车带着一家老小去附近景区走走看看……即便亲朋好友与周围的邻居们都被张卫民的孝心与孝行感动,对其赞不绝口,可他却也只是微笑着回上一句:没什么,都是应该的。”(王芳 蒋玉 丽娜文/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