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几日的高温不要说在外面,就是在室内,如不开空调,也让人吃不消。26日,记者从市人民医院了解到,25日下午开始,该院急诊中心接诊的中暑病人达20多名,当晚就接诊了10多名中暑病人,以至于急诊科的医生、护士一直忙到夜里12点多。据了解,20多名病人中有十几名为中度中暑、8位重度中暑病人。截至26日下午3点,当天该院又接诊了3名中暑病人。
26日下午,记者来到市人民医院急诊中心看到,该急诊室里仍有4名中暑的病人正在接受治疗,25日晚上8点前,一下子来了10多名中暑的病人。”市人民医院急诊中心主任王坚介绍,像今年这样中暑病人之多,近几年来也是首次出现,当晚由于病人太多,他们把该科室已经下班的医生和护士,全部叫过来加班到12点,有些医生连夜值班。
王坚介绍,一外地四十多岁在丹打工的男子,25日晚6点多,被其工友在出租房发现后送到急诊中心,送过来的时候,该男子呈昏迷状态,且体温高得测不出来,他们连续降温2个小时后,体温测量仍然在40度以上。
可惜的是,经过一夜的抢救治疗,26日早上6点多钟,该男子还是没有了生命体征。
当晚9时许,一名99岁的老太,中暑后被家人送到急诊科,经测量,体温40.2度。“送过来的时候,已经迷迷糊糊。”王坚介绍,他们立即采取头部戴冰帽、腋下和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等物理降温,大概半小时后,老人才清醒。据老人家人介绍,气温太高,老太不喜欢开空调,所以导致中暑的。
王坚介绍,对于一些重度病人,除了采用物理降温,还采取了“冬眠疗法”降温———即使用氯丙嗪、异丙嗪、哌替啶组成的合剂,配合物理降温,使机体进入人工冬眠状态,此时机体对各种病理刺激的反应减弱,各组织特别是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力增强,使在病理状况下造成异常收缩的小动脉得以扩张,增进区域性血流灌注,改善微循环。利用这种方法,用以治疗某些危急病例,使机体处于一种保护性抑制状态,得以度过危险的缺氧和缺能阶段。
那中暑的前兆有哪些?王坚说,如出现头痛、乏力、胸闷等应注意了,这时应及时离开高温环境,轻者要迅速到阴凉通风处仰卧休息,可服十滴水、仁丹等防治中暑的药品。可以喝一些温水,不要大口大口地喝,要慢慢地喝,也不宜喝太多,一小时喝1~2斤温水。如体温持续上升时,应及时送医治疗。
此外,王坚提醒市民高温天要采取一些防范措施:1.尽量避免10:00~17:00高温时段进行户外作业或外出;2.身体调节功能差的老年人,最好不要外出买菜;3.空调温度调控在25~28度,不可过高或者过低;不要突然从冷环境进入热环境,也不要猛然从热环境进入冷环境;4.出现乏力、头晕、恶心、发热、胸闷等中暑症状,要立即离开热环境,用冰块或冷水降温。适度补水,切忌大量喝水,尽快送医院救治。
(王国禹孙红娟文/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