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了,产量高了,上市早了,销路却没了……

五千斤“黄土蜜梨”滞销丹阳梨农犯了难

核心提示: 由于梨子提早上市,一头“撞上”了眼下火热的“蜜桃季”,销路一下子成了大问题。任其烂在地里着实可惜,可仅凭一介普通农民的力量,数千斤梨子难以短时间内销售出去。

IMG_1526

今年夏天,对于司徒镇前村茶场新村的梨农郑丰羽来说既有欢喜又有忧愁。喜的是,自从去年在当地村官的帮助下请来了教授,学习到了新的种植技术,今年的梨子在质量和产量上都有了大幅提升,不仅如此,上市的时间也比往年早了一个月,按理说,这是赢得了抢占市场的先机。然而,让郑丰羽没有想到的是,由于自己的梨子提早上市,一头“撞上”了眼下火热的“蜜桃季”,销路一下子成了大问题。任其烂在地里着实可惜,可仅凭一介普通农民的力量,数千斤梨子难以短时间内销售出去。望着早已硕果累累的梨树,郑丰羽有些迷茫和沮丧……

数千斤“迷你梨”

一时成“烫手山芋”

昨天上午,记者驱车来到了司徒镇前村茶场新村。此时的郑丰羽正在和工人们挑选合适的梨子进行装箱。在他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了郑丰羽的梨园。

“我在这里承包了30亩的田种植梨树。”郑丰羽边走边说,你们看,这一片树上的梨子大约到7月底就能成熟,大约3万多斤,远一点的那一片到8月上旬也就能成熟了……”当郑丰羽走到最里面的一片梨树时,却皱起了眉头。郑丰羽说,由于去年革新了技术,今年的第一批“黄土蜜梨”7月3号左右就成熟了。

然而,提早上市带来的却不是市场,而是滞销。

郑丰羽表示,到现在为止,他的梨园已经有一万五千斤的“黄土蜜梨”提前成熟了。在当地村官解昌翔的帮助下,其中一万斤大小合适的蜜梨找到了销路。

然而,在这些梨子中,有大约四千斤个头偏小的蜜梨,这是让郑丰羽真正感到头疼的。“我所种植的这种梨子,本身就具有果肉嫩、果汁多的优点,唯一的不足就是个头偏小。”郑丰羽坦言,“今年早些时候丹阳迎来了强降水,我的梨园也受淹了。由于下大雨,梨子的个头比原来的更小了。虽然对梨子的质量影响不大,但卖相却大打折扣。”郑丰羽说,这些已经成熟的梨子再过四五天就会不新鲜了,到时候还不采摘就只能烂在地里了。“之前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一想到这些,心里就不是个滋味。”

“丹阳报团”牵线

水果卖场出手相助

来自丹阳日报“丹阳报团”的王渊在得知了郑丰羽的困境后,第一时间与我市“果然不一样”果品批发行负责人罗敏娟取得了联系。他们也于当天来到了郑丰羽的梨园实地考察,希望为郑丰羽一解燃眉之急。在郑丰羽的小屋里,村官解昌翔、批发商罗敏娟以及“丹阳报团”的王渊围坐在一起。大家不停地为郑丰羽出主意。“之前我帮他销售出去的都是大小比较合适的蜜梨,可眼下还有四千斤这样的小梨,我也是有心无力。”解昌翔说道。

然而记者却了解到,为了帮助郑丰羽,解昌翔自掏腰包,做了三千个水果盒用于这些梨子的销售。

关键时候,罗敏娟提出,根据她做水果生意的经验,要是把这些“迷你梨”直接摆到卖场货架上卖,由于其卖相存在劣势,仅凭口感取胜,难度也很大。不仅如此,短时间内也几乎不可能有如此大的销售量。我跟他说,不如搞个‘秒杀’,以几乎成本价在网上进行促销,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能保本,而我权当是做善事,除了人工费外分文不赚。”罗敏娟说道,当我看到眼前这位淳朴的梨农,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力所能及地帮助他,毕竟我深知他为了这些梨子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对我而言,这是举手之劳,但如果能帮到他,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面对大家的提议和帮助,郑丰羽满怀感激。实际上,今年的梨子肯定是成功的,只有这最早的一批存在个头上的不足,后面还有几万斤将要成熟的梨子,那些可都是在各个方面个顶个的好。”郑丰羽自信地说道,只要能把这些小梨处理了,也算是挽回了我的损失。能让大家尝一尝我的梨子,也算是不负我付出的心血了。”(马骏 文/摄)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