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市入伏的第三天,连日来,我市平均气温达到了32℃。经过了漫长的“雨季”,市民们如今又迎来了炎炎夏日。当我们身穿短衣短衫,边吃着沁人心脾的雪糕边抱怨着滚滚热浪时,有这么一群人,每天得穿着棉衣棉裤,在零下十几度的严寒中工作,他们就是每天频繁进出冷库的工作者。昨天下午,记者来到开发区某冷饮批发部,体验了一下“冰火两重天”般的特殊工作。
全副“捂装” 冷库内外温差近50℃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开发区迎春路新二院大楼西侧的一家冷饮批发部。店主陈二军告诉记者,他和妻子从事冷饮行业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大约十年前,他在开发区这里开了这家分店,租了两间门面,其中一间被建成了冷库。“大家都知道,做冷饮行业的往往就是做一季,每年从五月底做到八月底,如果天气炎热,有时候会做到九月中旬。在最炎热的那些日子里,做这一行无疑是对身体极大的考验。不过,这么多年做下来,我和妻子早就习惯了。”陈二军说道。
下午两点左右,记者在冷库外看到,显示器上清楚的标注着冷库内的温度为零下18℃,而此时室外温度已经达到了30℃,温差是48℃。根据店主的建议,记者穿上了一件短款的小棉衣,戴上了棉帽。这与记者在电视里看到的那些穿着军大衣进出冷库的工作者似乎有些不同。陈二军表示,最初的时候,他也选择使用厚重的军大衣,但时间久了之后,他觉得军大衣虽然足够厚实,但底部宽大,冷气往往会从衣服的下面往身体里窜,实用效果还没有短款的好。当记者拉开冷库门时,一阵白色的冷气扑面而来,原本燥热的身体一下子便“冷静”下来。不过,走进冷库后,还没有几分钟,记者便不再觉得惬意了,冷库内空气稀薄,强力的冷气让记者的两腿瑟瑟发抖,坚持了五六分钟后,记者便“投降”了。走出冷库,记者霎那间感觉经历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季节。
汗流成“冰” 大汗淋漓却盼着天热
陈二军表示,做冷饮这行的是看天吃饭的,天气好,生意就好,要是今年的夏天一直像之前那样持续降水,那生意就完蛋了。
陈二军表示,天气好的时候,隔一阵子就要进货,少则一百多箱货,多则几百箱货,这时候,他不得不在冷库里带上一段时间。好在接货的时候在里面走来走去搬东搬西的,给身体提供了不少热量,不然也是有点吃不消的。在冰库里忙出一身汗,转眼就变成冰了。”陈二军说,比起接货,我们经常要在冷库中进行整理工作,而每次整理起码要近二十分钟的时间,那时候才是比较辛苦的。”陈二军说,在冷库工作时间一长,对冷热就不那么敏感了。
“忙起来的时候,穿上棉裤就不脱下来了,大热天一般人穿沙滩裤都觉得热呢。”陈二军笑着说,经常进出冷库,预防寒气入侵是最重要的。因为要随时准备进库为顾客取货,棉裤是很少会脱的。在常人看来,冷库里凉爽无比,在这炎炎夏日,是一种美差,但很少有人体会背后的艰辛:穿行于“冰”与“火”之间,从38℃的酷暑一下子转入-20℃的冰窖,除了给身体带来不适外,还有日积月累的伤害。感冒、发烧和关节炎是他们的职业病。即使保护得再好,长期温差巨大的工作,还是会给身体留下一些隐患。陈二军说,我做这一行十多年了,一开始常感冒,现在已经适应了这种环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