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是孩子们的乐园,但却是学生安全管理的“真空期”。数据显示,每年暑假,溺水、交通事故已成为孩子的两大死因。尤其是交通事故,我国每年有1.85万名14岁以下儿童因交通事故失去生命。日前,记者就孩子的安全问题进行了走访,并提醒全社会共同关注孩子的暑期安全,不要让暑期变成孩子意外事件的高发期。
外来务工者孩子安全问题凸显
暑假以来,记者走访发现,无论城区还是农村,不少家长都为暑假中孩子的安全问题而感到棘手。不同之处在于,城区有不少托管机构和暑期班,加上一些社区开设的“社区书屋”,这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有效解决孩子的暑期生活问题。
而在农村,外来工子女居多且类似机构极少,每到暑假,农村学校最担心无人看管的孩子擅自游泳和交通方面的安全。
“我校大部分学生属于外来工子女,暑假中多数孩子独自在家,无人看管。安全起见,我们放假前都会与家长联系,要求假期里好好管好孩子,不要出什么意外。同时,还对孩子进行暑期安全教育。”延陵镇行宫中心校一位老师介绍,父母在外打工,一般暑期很少回来,孩子们都是自己在家,在农村,我们最担心学生跑去游泳,还有交通安全问题。说实话,尽管校方做了很多工作,但孩子的安全问题总时有发生。”
长辈表示监护力不从心
12日傍晚,在西门一家暑假班门口,记者碰到了骑着电动车接孙女回家的徐大爷。徐大爷说,他家住河阳三桥,儿子儿媳都在苏州打工。“由于村前屋后不仅有池塘还有241省道,我家孙女又好动,待在家里我怕管不住。”他表示,与其面临管不住孩子的风险,还不如送孩子去读暑假班。在和徐大爷的谈话中,一转眼记者发现其孙女已经走到了马路边,而此时徐大爷还没有觉察到。还有许多留守儿童,上学由长辈照看,放假则被送到了父母打工的地方。一放暑假,在司徒读小学2年级的明明就被送到了常州新北区。明明的爷爷表示,平时上学带着还比较轻松,放假就很难管。“我孙子好动,一转眼就跑了,真管不住。”现在的孩子能说会道,很好动,怎么带?”这是多位留守儿童爷爷奶奶这一辈监护人向记者吐露的心声。
部分家长安全意识不强知道孩子喜欢玩火,却将打火机放在孩子触手可及的地方,这是记者在外来务工人员曾女士家发现的问题。曾女士说,他们一家都不喜欢游泳,所以不担心水的问题。但紧接着,曾女士读5年级的儿子小文告诉记者,他不喜欢玩水,但喜欢玩火,一张纸,一个打火机,然后走到门口烧着玩。
“这个坏习惯我都不知道纠正了他多少次。”曾女士一边说着,一边却当着小文的面从身前的电脑桌抽屉里拿出了一个打火机。
家长一个人带着多个孩子去河边玩,这是记者在司徒一窑厂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地发现的问题。13日傍晚,记者在窑厂附近的池塘里,看到好几个小孩子在河里玩耍,而身边有时有家长在洗衣服,有时没有大人。一位外来打工者表示,天气热的时候,自己也会带着3个孩子去河里玩。
一个人,让孩子们在池塘边玩耍,放心吗?面对记者的疑惑,该务工人员含糊地表示,应该没问题,就是在池塘边走走。”
警方提醒
根据对往年暑期涉及学生交通事故的调查,交警部门归纳了四类易引发学生交通事故的安全隐患,以提醒广大家长。
一、未满12岁在马路上骑自行车。有的学生假期结伴骑车出行,喜欢在道路上互相追逐嬉戏。此外,一些学生还喜欢三三两两并排骑行。
二、不规范乘车。汽车超员、低龄儿童坐副驾驶座、电动车三轮车违法搭乘儿童等也可能造成孩子受到伤害。
三、家长私自教孩子开车。
有些家长会在假期自己当教练,在夜间、车流量较小的路段,教孩子练车。此外,还有一些年纪大一点的学生,会趁着家人不注意偷开机动车。
四、走路不守交规。孩子在走路时,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其中,随意横穿道路最为典型,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为此,警方认为,家长应教育孩子遵守交通规则,避免事故的发生。
不过,采访中,交警部门还介绍,从发生交通事故的个案来看,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交通安全意识薄弱,错误出行示范是导致儿童交通伤害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对交通安全的正确认识,往往是从小积累而成,而家长对于儿童形成交通安全意识的引领示范作用尤为重要。因此,父母带孩子外出,无论是开车还是走路,都应该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交通安全习惯。包括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上车后主动系安全带,开车时不要接打电话,开门下车前要先观察车外的安全状况等。(国禹 公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