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坚守诠释“工匠精神”】市劳模、丹玉食品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部长邱志明

核心提示: 凭着对事业的专注,多年来邱志明一直埋头于工艺技改,一步一个脚印,在产品质量升级、研发项目创新等方面为企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用坚守诠释“工匠精神”

——记市劳模、丹玉食品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部长邱志明

IMG_3846

IMG_3847

3日下午,记者来到丹玉食品有限公司,邱志明刚从宜兴风尘仆仆走访完客户回来。尽管已年至五旬,但从生产技术到原料采购、销售,邱志明都要一把抓,尽管偶有疲惫,可他的脸上却写满了干劲,凭着对事业的专注,多年来邱志明一直埋头于工艺技改,一步一个脚印,在产品质量升级、研发项目创新等方面为企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6年从淮阴粮食专科学校毕业后,邱志明同年8月被分配到了珥陵镇油米厂担任技术员,这也是丹玉食品有限公司的前身。2000年,厂里进行了改制,由于工作出色,邱志明被任命为生产技术部部长,专门从事生产面粉技术工作。

据了解,当时我国面粉工业的企业类型分三类:一类是有经营自主权的大型外资、合资企业,约占5%;二类是国有股份企业约占25%;第三类是民营企业,约占70%。而面粉企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市场处于无序状态,竞争十分激烈,整个行业面临优胜劣汰、洗牌重组的严峻局面。

“虽然面粉属于传统行业的老产品,但也需要转型升级。”邱志明说,公司原日产150吨小麦生产线投建于1998年底,当时他便开始考虑是否要进行工艺技改。“技术既是企业的生产力,又是企业的竞争力。”抱着要做就做品牌的想法,邱志明向公司领导提出了技改意见:“技改的话尚有50%的成功率存活下来,要是不技改,恐怕死得很快。”邱志明告诉记者,虽然当时口中说着50%的成功率,但他心中的把握已有80%,这也就更加坚定了进行技改的决心。

一个企业的发展,总是浸透了奋斗的汗水。2001年,公司投入了部分资金进行第一次改造,虽然嘴上不说,但邱志明心里知道,自己提出的技改想法关乎着整个企业的生存与否,一旦失败,他就成了企业的“罪人”。“那时候,我的睡眠很不好,头发也一把一把地掉,只能戴帽子上班。”邱志明说,好在经历过这段时期,2002年3月12日,公司的第一次技改全部到位。

尽管第一次技改成功,但直至2013年,多年来车间内的设备均未大规模调整,设备陈旧不配套,产能和工艺已明显落后,严重影响面粉质量乃至企业经济效益。邱志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好成熟方案后,马上向公司高层领导提议:必须理清思路、审时度势、突破工艺技改,得到赞许后,公司聘请了行业专家策划,采集先进工艺思路,抢在新小麦入库前,全面进行了车间设备更新改造。经过两个月时间集中精力突击安装,后续两个月调试磨合,完成了目标运行,后来又马不停蹄地进行了相应配套设施调配。改造后,原有12台磨粉机更换9台,另增加2台,合计14台;原3台清粉机更换1台并增加3台,合计为6台;增加了3台松粉机;增加2台振动筛;更换5台高方筛,2台打麦机;增加1台打麸机,2台打包机;高压风机采用变频技术,全部更换风网管道,所有采用设备均为国内一流制粉设备,项目总投资超过500万元,并建立了一条日处理250吨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小麦粉生产线。技改期间,邱志明又度过了好多不眠之夜,虽然家住丹阳,但他主动住在厂里,有时候生病了也坚持走在一线查看技改效果。

弘扬“工匠精神”,需要慢工出细活,每一项新产品的研发都需要技术上的攻坚克难。面粉行业是高耗能行业,就企业利润而言,面粉行业也是微利行业,因企业内部成本较高导致了利润偏低。经国内市场分析,面粉生产企业出粉率72%~75%,公司为72%,处于一般水平;原公司电耗为77.5~79度每吨,与同行水平的61~70度每吨相比,能耗每吨高了7.5~9度,经邱志明牵头工艺技改后,电能单耗为68.8度每吨,产量比原来提高三分之一,电能节省12%,每年可节电60万度,节省电费开支50万元之多,节能环保效果明显,取得了清洁生产新成绩。

“什么是标准?企业的效益能否提高是唯一的标准。”多年来,在公司的授权下,邱志明负责组织全体员工进行学习,并开展生产技术培训,旨在加深员工对“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的认识,以及产品要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性道理。

2006年起,公司注册的商标“丹玉”牌至今连续被认定为“江苏省著名商标”,企业通过了ISO3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11年被授予了全国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称号,“丹玉”牌面粉先后被评定为“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A级产品”。

(谭小涛 束丽娜 蒋玉 文/摄)

责任编辑:姜耶妮
相关阅读: 邱志明 技改 面粉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