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保险在社会生活生产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然而,近来我们也发现,一些不法分子假冒保险机构或人员,或者假冒保险产品,对普通市民实施非法集资诈骗。对此,我市业内人士发出警示,提醒广大市民在办理保险业务的时候睁大双眼,选择正规机构,认清办理人员资质。
“去年我一个朋友找到我,说给我推荐一个效益不错的保险理财品,我差点就投10多万元了。后来准备办理时,发现这个朋友没有保险资质,他所声称的保险公司也说没有相关产品,我才作罢。”市民洪先生如此道来自己的经历。在他看来,现在很多市民的保险意识非常浓厚。他也奉劝市民,对于这种来历不明的号称保险人士的人员要多一份警惕,不要轻易把自己的钱交出去。
无独有偶,市民郑女士前段时间也遭遇了这样一起事件。原来,她一个老同学有一天找到她,声称能为她提供一个既能赚钱又能保障的保险产品,年收益在8%左右。郑女士当时就觉得有点离谱,便留了个心眼,事后到相关保险机构去查询了一下,发现果然这个产品是莫须有的。
查办过很多非法集资案件的市公安经侦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过去一段时间,非法集资通常是以投融资机构、网络借贷、合作社等传统方式进行。如今,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一些不法分子悄悄用保险做幌子,假借保险产品、保险合同或保险公司的名义实施非法集资的诈骗。
镇江市保险行业协会第一分会秘书长吴红燕介绍说,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发生了多起涉及保险业的非法集资案件,保监会等部门高度重视,已经采取措施加强对机构和人员的清查以及对民众的引导。从我市来看,虽未发生情节严重、涉及面广的保险领域非法集资事件,但目前也发现了个别涉嫌相关案件的苗头,需要引起市民们的高度警惕。
据中国人寿丹阳支公司相关负责人分析,当前保险业非法集资的犯罪手段主要有这么几种:一是虚构保险机构或谎称与保险公司联合;二是虚构保险理财产品,伪造保险协议;三是在原有保险产品基础上承诺额外收益,与消费者签订代客理财协议,或者出具假保单;四是承诺非保险金融产品以保险公司信誉为担保,保本且收益高,诱惑消费者现金购买。
“天上不会掉馅饼,保险理财产品的收益不可能很高,大家一定要认清楚。”中国人寿相关人士提醒道,一般保险投资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普遍在4%~5%之间,而且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非法金融保险产品收益虽高,但伴随着高风险。
那么,对于普通市民,平时如何才能避免落入假冒保险非法集资的陷阱呢?对此,吴红燕认为,市民首先要在认识上把好关,不相信高息“保险”,不相信任何以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项目投资和购买股份等名目承诺高额利息或回报的借款行为。其次,市民们要把好行为关,不被所谓礼品打动,不接受“先返息”之类的诱饵,不随便与保险从业人员签订投资理财协议,不接受保险从业人员个人出具的任何收据和欠条。此外,市民在保险消费构成中要尽量做到“三查、两配合”,通过保险公司网站、客户热线或保监会、行业协会网站查人员、查产品、查单证,配合做好转账缴费,配合做好回访。
与此同时,市公安部门相关负责人也提醒市民,无论非法集资采取何种形式,根据法律规定,市民参与非法集资受到的损失,将由参与者自行承担,参与者的利益不受法律保护。
(行燕 嘉瑛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