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寡欲仁者寿

马相伯长命百岁解读

核心提示: 人生七十古来稀,更别说战乱年代。马相伯,这个丹阳老人,生于鸦片战争爆发之年,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直至抗日战争,他的一生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百年忧患,百年奋斗。他又如何能做到长命百岁的呢?

6月18日下午,丹阳市马相伯文化研究会成立,马相伯史迹陈列馆同时开放,展出马相伯手迹等珍贵史料。

人生七十古来稀,更别说战乱年代。马相伯,这个丹阳老人,生于鸦片战争爆发之年,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直至抗日战争,他的一生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百年忧患,百年奋斗。他又如何能做到长命百岁的呢?

仁者寿

马相伯(1840.4.17~1939.11.4),多寿而多荣,印证了“仁者寿”真理。

马相伯的客厅题名“乐善堂”,挂有集联“乐乎天命,善与人同”。强调道德养生的人,引用马相伯的话说:我为什么能百年长寿,第一是耳不听闲话,第二是手不数钞票。”这话反映马相伯一心专注于国家民族利益和学问事业,不听无谓的闲话;廉洁奉公,不为钱的驱使而奔驰。

1903年到1905年,马相伯毁家兴学。他将几千亩田产,和家财十几万现银全部捐出,先后创办了私立震旦学院和复旦公学。78岁退出公职后,因为家产已经全无,他一直住在徐家汇天主教孤儿院的三楼上。东北沦陷后,92岁高龄的马相伯重新出来参加社会活动。发表广播演讲,发起组织救亡团体。1938年,99岁的马相伯亲笔撰写了《停止党争,一致对外》一文,在各大报发表。

古代医学家孙思邈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实践证明,悲悯之心,像一泓温情的泉水,既能浇灌别人的心灵,也能滋润自己的心田,给自己带来愉悦的心情,促进健康长寿。

由于马相伯身上有传统文化与近现代文明、天主教神学文化和世俗社会文化、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三个交汇,使他具有一般人所不具备的经历、眼光和判断,加之长寿,因而成为近现代中国历史不可多得的“活化石”。

清心寡欲

马相伯长寿秘诀还有哪些呢?

这方面马相伯倒真还有个自己的说法。他曾劝人注意三件事:一是不浪费精神;二是早起早睡;三是少吃东西。

马相伯39岁结婚。54岁时,妻子死于海难。之后马相伯无意再婚。他清心寡欲,独居一室。他说:我无其他养生之法,惟知不浪费精神,保存元气而已。

马相伯起居有时,从小就养成了鸡鸣而起的习惯。不分冬夏,他每天早晨五点左右就起身,晚上九点就睡。中午在沙发上小睡片刻。马相伯饮食非常简单。他晚年牙齿已落尽,全副假牙。早晚都是七点钟用餐,牛奶咖啡或者薄粥,饼干两块。中午十二点用正餐,鸡汁或肉汁一杯,面包四小片。不吃米饭和菜肉,吃点鸡蛋。

80岁学吹打

善良和宽容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长寿老人的共同特点。马相伯真是长命百岁。他父亲享年75岁,母亲89岁,都算长寿的。那时候,马相伯的照片,一脸的“福相”,被挂在几乎每个照相馆里。

马相伯的长寿,与他具有勤劳、节俭的优良品德,没有不良习惯等也密不可分。

他少年时即离家来到上海,学习自然科学和哲学,取得神学博士学位。他是复旦大学等三所大学的创办人。晚年,住在天主教孤儿院楼上,身体不甚健康,常有痢疾等小毛病,很少外出,活动主要就在楼上。行走困难,常用轮椅代步。坚持读书、看报、写字、译经等活动。他常读的是唐宋诗文,经史子集,晚年喜欢看科学及宗教杂志。

80岁以后,他正式研习书画,自嘲是“80岁学吹打”。马相伯酷爱花鸟,客厅陈列鲜花,窗前满挂笼鸟,真个是鸟语花香。他喜欢会客聊天,古今的成败得失、中外的风流韵事,无所不谈。96岁时,他给朋友写过一幅斗方:身要严重,意要安定,色要温雅,气要和平,语要简切,心要慈祥,志要果毅,机(机谋)要缜密。

1935年10月至12月间,年已97岁的马相伯接受采访,虽然“起居须人扶持,耳朵亦不大方便”,“然而精神却很饱满”,与采访者“谈起话来,还是滔滔不断”。通过马相伯的叙述《一日一谈》,我们可以窥见在风云激荡的近代史上,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思想上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马相伯是个宗教家、哲学家,乐天知命,怡然自得。他早晚各有宗教活动一小时,做弥撒祭礼,祈祷默思,并逐日重译《圣经》。

1939年马老百龄大庆时,中共中央贺词誉之:国家之光,人类之瑞”。国民政府也褒奖之。赞誉之隆,世所罕见。

(赵永东)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