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断历练与大胆中做大“农”文章

核心提示: 在刘程平承包的田地里干活的雇工,基本上都是同村或邻村村民,对他们而言,是刘程平的家庭农场让他们重拾“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过去时光,同时还能获得一些自给自足的收入。

在不断历练与大胆中做大“农”文章

——记市农村创业劳动模范刘程平

见到刘程平时,他正在自家厂房里弯着腰,埋着头,用铁锹挖煤送进烘干机里。虽然不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而是在十多年前从皮鞋工人转投农田的怀抱,可凭借着自身敢闯肯干的精神,如今的刘程平早已成为村上乃至镇上有名的种粮大户。

今年47岁的刘程平是访仙镇草塘村人。十多年前,他还只是一名普通的皮鞋制作工人,因为看着其他村民承包农田获得了不错的效益,再加上承包田地,自己的劳作时间会比较自由,于是大胆的刘程平便走向农田,成为一个“泥腿子”。

然而,由于是半路出家,刘程平的创业之路走的并不顺利。一开始,因为知道自己缺少农作物种植方面的经验,所以我只经营自家承包的十多亩责任田,可由于管理较为粗放,技术要领也不到位,导致种植效益十分低下。”刘程平告诉记者,在经历了出师不利后,他开始意识到,农民要想创业致富奔小康,没有过硬技术是不行的。于是,在市农委专家、技术人员的大力指导下,他积极参加市、镇组织的农村创业科技培训,同时订阅了多种农业科技报纸杂志,还开通了互联网,经常在网上学习取经。通过不懈的努力,他的专业知识不断丰富,创业本领也得以增强。另外,随着近几年粮价的稳定和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土地流转向种植大户集中,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种田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刘程平的种植效益,为了弥补技术、经验的不足,他坚持不断地翻阅书籍、查找资料,并积极参加镇、村两级举办的各类种植业培训班,很快便对粮食生产的栽插、施肥、水浆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大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使粮食的产量和品质有了很大提升,

生产效益也有了明显提高。

经过十多年的学习与钻研,这个曾经的“门外汉”如今已成长为只要一谈及农业就立马神采奕奕、话匣子怎么也关不上的“种田能手”。如何抓好粮食优质高产,一是选种,二是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吸收和应用农业新技术、新农艺”,谈及自己的成长秘诀,刘程平告诉记者,除了积极参加市、镇举办的各种培训活动,还归功于自己的“胆大”:虽然这几年国家、地方都对农业很重视,给我们种粮户也有一些补贴,可是由于受自然条件变化较多,一般种粮大户为了减少开支或亏损大多选择租用机器设备,可我所用的机器大部分都是自己购买的。”刘程平表示,在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增多的情况下,他通过自筹资金与市农机部门补助,先后筹集资金80多万元购进了收割机一台,洋马插秧机两台,烘干机6台及生产用房1500平方米,总投资200余万元,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粮食生产效益,缓解劳动力匮乏的矛盾,不仅取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带动了周边农户农业生产的良性发展。同时,他所生产出的水稻质量在全市也处于上乘,市场畅销。

“幸好自己有6台烘干机,现在麦子收割下来就能进入烘干房内烘干了。”刘程平说,最近连续阴雨天气,给麦子的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要不是有烘干设备,他的麦子要损失不少了。一台烘干机两天一夜可以烘干三万斤麦子。”刘程平说,自己已经一天一夜没有睡觉了,但六台烘干机只需要自己烧煤、添煤就够了,和过去相比已经大大减少了人力。

除了种田能手,在草塘村许多村民的心中,刘程平还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大好人。刘程平告诉记者,现在只有年纪大的才愿意种田,而60岁的年纪在他的20个雇工中已经算“年轻”了。多亏了他,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还能就近找到一份工作。”在刘程平承包的田地里干活的雇工,基本上都是同村或邻村村民,对他们而言,是刘程平的家庭农场让他们重拾“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过去时光,同时还能获得一些自给自足的收入。

(谭小涛李欢束丽娜蒋玉文/摄) 

责任编辑:张钰婷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