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农活二三事

核心提示: 脱坯是农村中四大累活之一,不仅累还带有一定技术性,不是谁都能干。当年我在农村生活的近三年时间里,曾经有过几次接触。

脱坯

脱坯是农村中四大累活之一,不仅累还带有一定技术性,不是谁都能干。当年我在农村生活的近三年时间里,曾经有过几次接触。说它“累”,一是挖土和泥的过程特别费力。一次要脱几百或上千块坯,泥要和得像蒸馒头的面一样,不干不稀,匀匀和和,里面不能夹带一点生土块即所谓“核”。

没有搅拌机,和泥的过程中只能用大镐或榔头一下下地砸,实是需要一把子气力。因泥和成后还要饧一段时间才能使用,所以一般所需的泥大多一次和好。二是脱坯的过程“抠”。泥团、沾沙、装模、刮平、翻扣一气呵成,都是弯腰操作,时间一长根本就直不起腰来。脱出的坯要平平整整,四棱见线,不能呈房坡样倾斜,也不能塌腰塌角,歪歪扭扭。因此和泥的干稠,抠”泥团的大小,装模的浅满,翻扣的速度等均影响成坯的质量。另外,还要提前浸泡好坯模,修整好坯场。每一环节都要很好地把握,才能提高速度和质量。

当然现在脱坯这种农活已经没人再干啦,农村也和城里人一样睡床,不再用土坯搭炕;盖房也是一砖到顶,全是用砖,不再使用土坯;就是烧砖的砖窑脱坯也早已实现机械化。人工脱坯这一传统农活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

煨麦芒

麦芒有刺,常钻到人们衣服里,扎得人体又痛又痒。每当麦子成熟,大人们就会告诫孩子:麦芒会从嘴巴钻到肚子里,从肛门钻到肠子中,千万别去接触它!孩子们虽然吃过麦芒的亏,但仍不顾长辈们的劝告,想着法子玩麦芒:拱泥鳅”、钓麦麦虫”……但我们最愿意煨麦芒。打场后,麦粒作为粮食,麦秆作为柴草,要拉回去,独有这麦芒,要在地头或场角“煨”——放火烧掉。虽然农历五月天气已经相当热了,但那一把火点起来后,我们总要高兴地围着火堆,又唱又跳。我们还从附近找来所有能烧而且舍得烧掉的东西,扔进火堆。看着那些青青的绿草在火中变蔫、变黄、变得焦黑,看着干燥的柴草一下子窜出高高的火苗,我们都十分兴奋。在燎人的火舌不见后,灰堆上依然是通红通红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搞吃的了。我们把这过程也叫“煨”。当时最多的是煨蚕豆。那个时候,农家孩子没有糖块、饼干、水果之类的东西,煮的或煨的青蚕豆是人人爱吃的零食。收麦时节,蚕豆已经成熟,我们自己去附近地里采摘,剥去豆荚,把蚕豆扔进热火灰中。不一会,我们从树上折下细枝当作筷子,把已经煨熟的蚕豆夹出来。稍凉一下,用手剥去有点碳化的外层,里面的豆瓣正冒着热气、香气,放入口中,那种滋味,比锅中煮的不知要甜美多少倍!到回家的时候,我们每个人的手上、脸上、嘴边,都带着黑黑的印记。

麦芒灰中,还可以煨其他的。

隔年存放完好的山芋、芋艿,刚从地里挖出的土豆,都可以煨……这些年,农村中还种麦子,还把麦芒烧掉。但那种火苗和灰烬,已不能引发现代儿童们的好奇了。孩子们的嘴边,除了甜蜜的奶油,不再有吃过火煨食品的焦黑了,但我倒是非常想念那麦芒的火光的。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