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的“血防大会战”

核心提示: 回家乡后,常往来于越渎河桥,一次巧遇两支龙舟赛的队伍从大运河口穿入越渎河,我好奇地驻足远眺,只见越渎河两岸绿树成林,河波整洁,河水流畅,联想昔日的越渎河感慨万千。

回家乡后,常往来于越渎河桥,一次巧遇两支龙舟赛的队伍从大运河口穿入越渎河,我好奇地驻足远眺,只见越渎河两岸绿树成林,河波整洁,河水流畅,联想昔日的越渎河感慨万千。儿时常听爷爷讲述河边村庄因患“鼓胀病”(即血吸虫病)而死的人不计其数,老百姓十分恐惧。旧时的越渎河杂草众生、垃圾遍布,河里常漂浮着被丢弃的牲畜,河水终年发黑臭气难闻,到处布满着殃及百姓生命的钉螺,在那血吸虫病猖獗的年代,越渎河近旁村民饱受危害惨不忍睹。史料记载,折柳的西寺庄原有“九井十三巷,二十四个花门墙”,居住着近百户人家,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因血吸虫病泛滥,最后只幸存5户。两岸流传着“西寺庄、西寺庄,有好村无好塘,有好女无好郎,男子不过二十八,十三个寡妇不成双”的民谣。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防治血吸虫病工作,五十年代,卫生部就从防疫总队派出45名卫生技术员,来丹开展“送瘟神工作”。越渎河是血吸虫病重灾区之一,在县血防领导小组和血吸虫病防治站领导下,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发动,实地调查,丹阳地区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全面展开。五十年代后期,全县开始了大规模的查螺灭螺、查病治病,仅这项工作就投入了四万多个工作日,粪检查病六万多人,治病1600多人。1958年在土埋和药物相结合的方法指导下,又普查了19万人,查出病人15000多个,治疗病人14000多个,六十年代初开始,又及时贯彻全国第九次血防工作会议提出的“全面规划、点面结合,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灭一块、巩固一块”的方针,全县灭螺面积不留空白,并加强了粪便和用水管理。“重点地区划片集中,晚期病人设专院救治”。越渎河边潘家村的潘国忠老人说,他第一次在越渎河西岸沈士里村进行了封闭治疗,第二次在河西的庙头村进行巩固性治疗,两次治疗有100多人次全部免费,他深有感触地说:“我的命是共产党给的,是毛主席给的,我永世难忘。”

到七十年代初,全县又对28万人作了皮试、粪检,治疗病人14800多个。从1974年起,每年春、秋季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公社组织为期一个月的“血防大会战”。我家属时任卢家大队赤脚医生,她在公社防疫站指导下也加入了“大会战”,带领各生产队卫生员到越渎河查螺灭螺。在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防治血吸虫病工作,一个战役接着一个战役,经过数年的努力,全县钉螺面积下降了99.9%,病人下降了96.8%。我县“送瘟神”战果辉煌,被评为省血防工作先进县。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