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17日上午10时许,一堂别开生面的“小学语文课”在城郊某酒店开讲。讲台上站着的,是78岁高龄的退休教师蒯乃云;台下,是她四十多年前在原丹阳县安息小学任教时教过的一批学生。
“王梅亭,请你说一下‘汗滴禾下土’的‘禾’指的是什么?这首诗是怎样描写农民劳动艰辛的情景的?”此时,这位当年班里最调皮的男生,如今身体已发福的“王老板”恭恭敬敬站起来回答蒯老师的提问,‘禾’是指禾苗、庄稼,这首诗描绘了烈日当空,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汗水掉在了泥土里。”他的回答引来在场同学的一阵掌声。
这堂语文课,是由王炳良、王梅亭、王巧风等几位同学“精心策划”的。王炳良说,蒯乃云老师1955年从丹阳师范毕业,1963年来到麦溪安息小学任教。从1971年到1976年,她把在座的这批学生从一年级一直带到小学毕业。那时候,尽管蒯老师除了工作,还要独自抚养两个年幼的孩子,但她却把更多的精力给了在座的学生们。在这五年里,师范科班出身的蒯老师让这些大多数来自农村的苦孩子接受了规范的基础教育,一些启蒙时期培养起来的价值观念和文明素养甚至影响着他们一生。
“老班长”王巧风回忆说,当时班里有几个学生特别贪玩,不太爱学习。蒯老师就把全班学生中学习成绩好的和调皮贪玩的搭配起来,分成几个课外学习小组,每天晚上分组学习,老师则每天检查督促。王巧风因为是班长,蒯老师就把全班最调皮的王梅亭“分配”给了她。在学习小组里,同学们互帮互学,既提高了大家的学习兴趣,功课成绩也明显进步。如今回忆起当年小伙伴们凑在煤油灯下的学习场景,体会着幼年时代就培养起来的那份“友爱、互助、进步”的初心,所有人都感到特别温馨。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当他们聚到一起,回首往昔时,几乎不约而同地提到,非常怀念小学老师蒯乃云,盼望着早日与她相见,并且还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在与蒯老师相约聚首时,一定要让蒯老师给他们这些当年的农家苦孩子重新上一堂语文课,讲授那首著名的唐诗《悯农》。
领着这些年过半百的“小学生”们齐声朗诵完全诗后,蒯老师宣布下课。台下的学生情不自禁地喊道,老师,我们爱您!”“同学们,我也爱你们!”蒯老师缓缓合上手中的课本,眼角溢出了激动的泪水。
“当年,懵懂的我们不知‘爱’为何物;如今,一句‘我爱你’已远不足以表达我们对蒯老师的尊敬和感激!”王梅亭说。
(卢一鸣 马骏 文/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