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愿这份“感动”继续,不麻木,再坚持!

核心提示: 为何还坚持?因为我还未麻木。惟愿这份感动继续存在。

我真的不想做了。

这句话,我说过太多次了。几乎每一次遇到深陷困境、缠绵病榻的采访对象都会重申这句话。

说真的。做“大爱丹阳”,没有一颗强大的心,实在不妥。但我真的不具备,至少到目前为止还不具备。所以,我一次又一次打退堂鼓,不想做。可是,搜罗周围一圈,这些年纪与我差不离的姑娘们,要么是内心并不会比我强大到哪儿去的,要么是下乡采访多有不便的,好吧,我只能硬着头皮继续……

“大爱”开篇没多久,不止一人跟我打趣道,“你们写的为什么叫‘大爱’?每次基本都是惨得不能再惨的家庭,要不干脆改名‘比比谁更惨’得了。”

呵呵。其实我也多次自问过。每每报道的都是遇病遇困的人群,为何叫“大爱”?“大爱”体现在哪儿?

还记得起初见报的几户人家,除了赔上了我的眼泪、同情心,真真是没有收到任何源于旁人、社会的实在的关注和帮扶。那种无力、失落,实在不知该用何言语表达才算贴切。那段时间只要开始联系采访对象,心里就忍不住地上涌愧疚,因为我似乎已经预见到这一幕幕的声泪俱下终是得不到想要的劝慰;而每一次落笔,却又忍不住想绞尽脑汁深一些、更深一些地描摹他们的疾苦,盼望着这一句、那一行或许真能唤起读者的恻隐之心。

惴惴不安地熬过那段基本无所关注的日子,“大爱”终于渐渐有了“起色”。

即便还是无法保证每篇见报的求助稿都有回音,但至少大部分都能形成一定量的爱心凝结聚集。而源于被采访者、伸援手者的感谢之言也日逾一日地多而密集起来。

当然,一些无措、麻烦从来也未停过。

还记得做那次“温暖笑脸”的捐助,为了确保活动的公开透明,我每天都要和同事小刘分工统计各自账号募集到的善款,然后在报纸及微信公众号发布。接线员、统计员、微信小编、答疑者、会计甚至是陪聊者、安抚者的种种“身份”让我疲于应付,而一些“善意不足”的捐助者更会在或早、或晚等完全不规律的时段给我打来质问电话。坦白说,每一天我都焦头烂额,每一刻我都想找人哭诉吐槽,每一秒我都想甩手不做了。

不过,这样的“烦躁”在捐助活动结束的时候,竟神奇地消失了。看着“总目录”上需要频频滚动鼠标滑轮才能见底的名单,鼻尖不禁有些酸酸的。是的。我很感动。我也很想感谢,感谢每一个交付信任、伸出援手的有爱之士,同样也感谢找过我麻烦、但也尽了一份绵力的她和他。

掰掰手指,“大爱”已经默默走过了一年多时间。我没想过自己能捱这么久。这是实话。

不知道其他几位同伴坚持下来的动力是什么。他们内心强大?或许不尽然。他们坚信这对有需之人也是一种帮助?或许吧。

埋首苦思许久。我想,自己还没放弃的原因之一,应该是一种叫“感动”的情愫吧。同伴从未言弃,他们的执着认真让我感动;求助者从不放弃,他们的坚持坚韧让我感动;施助者从未抛弃,他们的点滴善行让我感动……

为何还坚持?因为我还未麻木。惟愿这份感动继续存在。

(尹媛)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