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路社区有位八旬“写作能手”

写了两本厂志编著11万字的《曲阿民俗》

核心提示: 化肥路社区有一位八旬老人,他喜欢读书、看报,还热衷写作。退休后,他不仅撰写了两本厂志,还花了3年时间编著了11万字的《曲阿民俗》。昨天上午,记者来到马川玉家看到,他正在客厅的桌子上伏案写作。

马川玉介绍《曲阿民俗》

马川玉介绍《曲阿民俗》

化肥路社区有一位八旬老人,他喜欢读书、看报,还热衷写作。退休后,他不仅撰写了两本厂志,还花了3年时间编著了11万字的《曲阿民俗》。昨天上午,记者来到马川玉家看到,他正在客厅的桌子上伏案写作。

马川玉今年82岁,高中学历,1956年进入“丹阳县化工机械厂”,后到丹阳开关厂工作,直至1991年退休。马川玉说,一次偶然间从报纸上看到丹阳化工机械厂厂史的回忆文章,就心想把分厂前20年写成文章。于是就先写了几篇,没想到也被媒体刊登了。

此后,他就萌发了写厂志的想法。就这样,先后完成了《丹阳化机厂1956年~1975年厂志》、《丹阳开关厂1976年~2003年厂志》,并由丹阳史志办保存。而文稿则被媒体和丹阳历史文化研究会《研究文集》先后录用数十篇。

两本厂志的完成,不仅提高了马川玉的写作能力,还锻炼了他的毅力和对写作的热爱。那今后写什么呢?“你在丹阳土生土长,可以收集一些丹阳的民风民俗。”在史志办张昌龄的建议下,马川玉于2012年开始编著《曲阿民俗》,他花了5年多时间搜集、整理、编辑完成了《曲阿民俗》集子,并自费出版赠送。

记者看到,这本《曲阿民俗》有11万字,分婚姻娶嫁、生育、居住、分家、祝寿、丧葬、传统节日、民间流行、民间轶事、四季、民间信仰、饮食文化等习俗十二章,124种各类民俗,可谓丹阳人的“生活大典”。

那这么多习俗,是怎么搜集来的呢?马川玉告诉记者,有些是朋友告诉的,有些是自己知道的,还有些是自己走村串户采集的。“他啊,写得都入迷了。”采访时,马川玉的妻子唐文英告诉记者,有的时候正看着电视,他突然想起什么,马上记下来;有的时候晚上准备睡觉了,他又起来,拿笔记着。唐文英说,书写让他既动手又动脑,是好习惯,不光自己支持他,家务活不让马川玉干,连儿子也支持他,出版《曲阿民俗》,还是儿子赞助的钱呢。”熟悉马川玉的老同志曾多次劝他:你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太辛苦了,还是歇息吧!”马川玉笑笑说:能把家乡的民风民俗保存下来,也有益于子孙后代,这是自己能够做的,就要把它做好。”(王国禹王海燕文/摄)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