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嫁接桑苗的日子里

核心提示: 二十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时期,我们界牌公社为了落实“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精神,所在各大队、场圃都成立了林业队以栽桑养蚕为主,有的也经营其它生产项目。

 二十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时期,我们界牌公社为了落实“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精神,所在各大队、场圃都成立了林业队以栽桑养蚕为主,有的也经营其它生产项目。

1966年,我们红星林业队在原来的桑田基础上已适应不了快速发展的蚕桑生产,经大队党支部研究决定,在原长江堤外围堤筑坝,发展新的桑田,同时优化桑树品种,建立新的养蚕基地。为了使新的桑园提前建成投入生产,尽快发挥效益,我们在隔年已做好了桑苗嫁接的充分准备工作,在春季种足了嫁接用实生苗木(野生苗),在原来的桑园内选择好嫁接技条(即湖桑7号、199号和湖桑32号),其共同特点:叶片肥厚,生长旺盛,抗病力强等优点。在每棵树上做好标记,以便适时伐条备用,确保嫁接工作顺利进行。进入三月中旬是嫁接桑苗的最佳时期,根据当年的嫁接任务要求,桑苗除自己留足备用外,外来求购桑苗的客户较多,所以,我们精心组织了二十余人的十八九岁的男女青年嫁接队伍,分成六个嫁接工作点,每3人为一组,每小组人员根据技术、劳力强弱搭配,包质、包量一干到底。为了不耽误季节完成嫁接任务,公社付业办公室蚕桑技术总指挥沈留英同志和我们队委一班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时刻抓好质量关,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嫁接任务顺利完成。整个嫁接期间,每天都是“早上黑蒙蒙,中午不歇中,晚上开夜工”。大家从不叫一声苦,做到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当年嫁接桑苗,我们采用了袋接法和装根接(即撕皮接)两种嫁接法。无论是装根接、袋接法,都要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嫁接用接穗条和桑枝条,我们一般在二月上旬到三月上旬都已伐条备好,在田内背风处进行假植备用。实生苗桑根进行细土深埋保鲜,以防缩浆干涸影响嫁接后的成活率。那时我们的嫁接地点是借用近离林业队的红星第一生产队社员家中进行,每天各小组领回一天所需要的嫁接枝条和桑根,进行一天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在嫁接时,我们要求尽量做到“物尽其用”,袋接剪下的多余桑根,当天用于装根接上。在当时确保嫁接总任务的完成,临时决定,安排二个小组将装根双根接法改为单根接,缓解了野桑根用量多的需求。经后来实践证明,单根接与双根接在成活率上、后期长势上没有区别之分。

那时的袋接法具体是先将湖桑枝粗约筷子粗细的作为接穗条用,要求芽眼饱满、无病虫害,在背后芽下二到三市分处向下斜削一刀成弧形(称马耳形),在斜面前端留长约七到八分处削去过长部份(成鸭嘴形),再由斜面两侧二分之一处各向前轻削一刀,在顶芽二到三分处剪下穗头。其标准的接穗头是:四刀光滑,三面露青,芽眼饱满,位置正中,还要舌长三分。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就地嫁接,必须随削随插,随时拥土。在室内嫁接,用实生苗(野桑树)洗净凉干,在根颈青黄交界处无伤痕的光滑处,剪成45度的斜面,捏开皮层成袋状,然后将接穗头插入即可。装根接(撕皮接),将选好备用的枝条(家桑)约大拇指粗细剪成四寸左右长一段,每段上保留三到四个芽苞,上端剪口离芽二到三分左右,下端剪口离芽四到五分,在顶芽中下部开刀,向上撕开宽二到三市分、长四到五市分的皮层,皮层上不可带有木质部。实生桑根围度在三市分左右的细侧根和支根,剪成长三寸上下,正面削成三市分左右,背面削成二市分上下的斜面,见木质部,削面保持清洁光滑。根削好后,将长削面对准皮层插入撕皮口内,而后捏紧,随即用浸湿变软的稻草或火麻片将其扎紧。无论是装根接、袋接都要做到当天嫁接当天栽培到苗圃基地内。那时我们的做法是:白天嫁接的苗,傍晚下田栽;开夜工嫁接的苗,起早下田栽。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当天来不及栽,余下的桑苗就用大箩筐用薄膜围住,上另加湿布加盖保湿,以防苗木浆汁干涸,确保成活率。

为了使嫁接的桑苗提高成活率和后期的成长,我们在上年的十二月份就选择了田块,作为育苗基地,下足有机肥料,进行冬翻,使土壤经过一冬天的封冻细化,在栽育苗前再进行精耕细作,施足发酵了的豆饼作为长效苗木基肥促培壮苗。另外,根据苗木的各时期的生长规律,适时抓好肥水管理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整个苗木长势喜人,成活率在全公社名列前茅。当年冬天,我们用自己亲手嫁接的桑苗栽植于四十余亩规划好的新桑园内,同时还用多余苗木满足了外来客户的需求,仅桑苗一项收入超万元。在今天看来有点微不足道,在那工业生产几乎是空白的特殊年代,确实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