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季少年遭遇“血癌”

核心提示: 当晨曦初绽,他睁开眼睛,世界一半的光明已与他无缘。谁也不忍相信,一个17岁的少年,一夜之间竟失去了右眼的视力。

当晨曦初绽,他睁开眼睛,世界一半的光明已与他无缘。谁也不忍相信,一个17岁的少年,一夜之间竟失去了右眼的视力。

然而更可怕的是,酿成这一悲剧的罪恶之源竟然是他和家人从未察觉的白血病。诊治的医生说,这病随时可能导致他双眼失明、性命垂危以及金尽裘敝。然而,即使如今他身体多有不适、不得不退学休养,并且医生也明确建议他千万不要用眼过度,可每当陪在一旁的母亲未多留意,他总是忍不住拿起书本,偷偷地、小心翼翼地、仔细翻阅书中的一字一句……

突发——“我的右眼,看不见了。”

17岁的田斌今年刚刚上高一,是个从小就学习刻苦的好学生。由于平时学习认真,成绩名列前茅,他顺利地进入了我市第六中学的强化班,并选择住校读书。

然而,正当田斌学习兴头正旺,意欲在成绩上取得更大进步的时候,命运却和他开起了“玩笑”。

3月5日清晨,依例早早起身的田斌突然觉得右眼不适,再三确认之后,他竟然发现自己的右眼完全看不到东西了。慌张的田斌来不及多想,立刻与妈妈赵贞雨联系,电话里田斌少了平日的沉稳,而是焦急地向妈妈描述自己的状况:妈妈,我的右眼出问题了,完全看不见,眼眶里还有许多血丝……”接完电话的赵贞雨焦急万分,立刻向田斌的班主任老师请了假,带着田斌来到了市人民医院。由于田斌的眼疾事发突然,市人民医院医生初查未果后,便建议赵贞雨带着孩子到治疗眼科更加专业的上海视界中兴眼科医院去检查看看。几乎一刻未停,赵贞雨和丈夫田洪辉一同带着田斌赶往上海就医。

在上海视界中兴眼科医院,医生为田斌做了较为详细的眼部检查,初步诊断他的右眼是黄斑出血,而且情况较为严重。为了更好更为准确地诊断治疗,医生又建议田洪辉夫妇带着田斌前往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于是,一家三口又辗转到了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我们在上海人生地不熟,我和老公也都没什么文化,连排个专家号都排不到,看病过程确实有些心酸。”到达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时,已是3月7日下午了,而赵贞雨和丈夫不知道的是,更令人绝望的消息还在等着他们一家。

好不容易“挤”上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一个专家号,初步检查后医生向赵贞雨夫妇说,孩子右眼看不见,应该不仅仅是黄斑出血这么简单,因为通过血项检查结果来看,田斌的白细胞异常升高,很有可能血液上有些异样,并且不排除白血病的可能。在医生的建议下,赵贞雨与丈夫又带着田斌去往对血液科擅长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但因为时间太晚,错过了专家门诊时间。第二天一早,一家三口急急地来到医院,但医生的诊断却让田洪辉夫妇陷入了深深的绝望:当时医生偷偷把我和老公叫进了办公室,让孩子留在外面。医生说,根据检查报告田斌的确患上了白血病,而且眼睛失明也是受病情影响,如果不及时治疗,另一只眼睛也会面临失明。听到这个消息我特别震惊,当下就双脚发软。我从没想过白血病会与我们家有联系,而且孩子一直都是健健康康的,很少生病,怎么可能一下子就得了这个病呢。”赵贞雨在医生办公室的椅子上瘫坐了许久,身子忍不住地发抖,她害怕田斌会因为治疗不及时双目失明,害怕后续的治疗会有一系列的麻烦,害怕17岁的田斌要承受诸多这个年纪不应该承受的痛苦折磨……于是,赵贞雨与丈夫一同带着孩子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开始了前期十几天的短暂的治疗。

辛酸——“上有老,下有小,六口之家经营不易。”

面对着一纸诊断书,赵贞雨与丈夫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对于这个家庭而言,这张诊断书不仅仅关系着田斌的健康与生命,还意味着家庭即将面对的巨大经济压力。

田洪辉原籍湖南,赵贞雨原籍贵州,两个人都在丹阳生活了二十多年,从相识、相知,到结婚、生子,其中经历的种种不易并非一般人可以想象。曾经的日子很苦,收入少不说,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但幸好我们都不是怕吃苦的人,慢慢的一切也就都好了。”几年前,生活步入正轨的夫妻俩又给田斌添了个弟弟,如今也正在上幼儿园。一方面为了照顾田斌和家里,一方面为了带小儿子,我就没再出工作,家中唯一的来源就是老公在练湖某汽车配件厂打工的收入。如今小儿子也上幼儿园了,田斌又不需要我操心,我也就决定出去工作了,就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找到了一个童装店做营业员。但是我怎么也没想到,这才工作了4天,田斌竟然出了这种事了,我又只能辞了职。”赵贞雨无奈地说道。

赵贞雨一家在丹阳生活得确实不容易。田洪辉每个月拿计件工资,几千元钱收入要养活家里所有的人。虽然田洪辉和赵贞雨以及两个孩子都生活在丹阳,但是在田洪辉的老家湖南省湘西还有年事已高的父母需要赡养。每个月我们都要给公公婆婆寄去养老费用,再托相熟的人帮忙照料,我们曾经也把他们接来过,但老人家实在待不习惯就回去了。所以,我们只能定时寄钱回去,也就是说洪辉一个人的工资要供6口人的花销。”而更令人操心的是,田洪辉的父母身体并不好,母亲早年患过脑膜炎,留下了痴呆的后遗症;而父亲也因为几年前的眼疾,最终导致双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我们也曾经带公公去南京看病,但是医生说这属于老年病,而且耽搁的时间太长了,已经失去了治愈的机会。公公为了不让我们操心,一开始一直瞒着,直到完全失明才告诉我们,我们心里真的过意不去。前几年,我们把公公婆婆接来生活,但是只住了两个月,老人就一直嚷着要回老家,怎么劝都不愿意留下,于是我们没办法就又送他们回去了。”赵贞雨说,如今,公公婆婆也只能勉强相互扶持着过日子,而生活的费用除了当地给的每月每人50元,以及每个月100元的养老保险钱外,其余全靠他们寄钱回去支撑。“如今是上有老下有小,但我和老公一直觉得是应该的,而且总觉得日子一天天过,会越来越好,但如今田斌摊上这么个病,我们不知道能撑多久。”

期盼——“希望有好心人帮助,我们感恩。”

“每一个生命都是值得拥有爱的,虽然我们都是来自偶然,但健康活着就是一种幸福。”这是田斌在某网站上写下的一段文字,年仅17岁的他原本可以在学校里无忧无虑地学习、生活,但如今却比同龄人要成熟了许多。我儿子从小性格就内向,知道自己家不富裕就努力读书。我和他爸爸文化水平都不高,帮不上什么,他的作业也从来不用我们辅导,没让我们费过心。原本我们知道他得这个病后都是想瞒着他的,但是田斌特别敏感,诊断出结果的那天医生只叫了我和丈夫一起听结果,他就根据一些情况自己推测出了大概。再加上后来他看到我们这么着急,就确定了。”赵贞雨说,现在他们怕孩子想不开,经常让孩子的小伙伴来陪他说说话,适当减少他的难过和紧张。

3月14日,按照医生建议,田斌在瑞金医院做了骨髓穿刺。

“医生告诉我们,治疗这个病最重要的是钱得充足。当时他说结果出来还有一段时间,所以建议我们先回来筹钱,以80万为最低目标,因为以后可能做骨髓移植,而后续康复治疗费用也无可预计。

可是,这对于我们家来说,真的是个天文数字。”赵贞雨说,在上海的几天,每天的花销都是四位数,短短十几天,住院挂点滴就把家里仅有的一万多元积蓄花个精光。前几天为了筹钱,田斌远在贵州的舅舅已经拿着打印的资料到村上各个家里面募捐去了,募捐的两三千元钱也都交给了赵贞雨,另外我市相关部门也给予了一千元的扶助。“我听人说,眼镜城那边老板多,火车站人流多,我就带着病例和化验单的复印页去那边去求人家帮忙。我知道这种方法欠考虑,但我就想着为儿子救命,我不怕丢人。可是,我整整转了一天都没人相信我,只有一个人给了我20块钱,其他人都说我是骗子。我真的特别难受,我怎么可能是骗子呢,或许是原先真的有人用过这种不道德的手段博取别人的同情吧。”赵贞雨哽咽地说道:我们家本来亲戚就不多,借遍了所有亲戚只筹到两万多,现在手上总共只有3万多元,这个离80万的目标太远太远了,现在就先筹个前期的费用吧,以后的治疗费用真的顾不了那么多。”如今,等待骨穿结果的田斌已经回家休养,可是他的右眼依旧看不见,最近由于病情加重,口腔溃疡十分严重,没有办法吃东西,十分痛苦。“现在我们就是顺着孩子的意思来,他想吃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想要什么我们就给他买。上个月在上海住院的时候,孩子什么都不想要,只想要看书。

可是医院附近没有卖书的地方,最后到了外滩,才给孩子买到了两本书看。医生叮嘱说不要用眼过度,我们也怕孩子累着,影响另一只眼睛的视力,但是孩子就是喜欢看书,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都要看两眼,我看他这样真是特别心疼。这么好的孩子,怎么就要遭遇这个呢!”赵贞雨说,现在她最担心的就是田斌的病情发展太快,如果另外一只眼睛也受影响,她不知道孩子该如何面对。

“我的儿子今年才17岁,以后的路还很长,做父母的没办法替孩子生病受罪,只能尽量募集治病钱,我们会尽我们最大的能力,也希望能有好心人帮我们一点,我们会感恩的,就算最后倾家荡产,负债累累,我们也希望他活在这个世界上。”赵贞雨说,她相信并期待众人的善良和爱心,而当她有能力后,自然也会全力回馈。(尹媛刘伟)

如有爱心人士愿意帮助17岁的田斌,可以与本报爱心热线86983110联系。

责任编辑:张钰婷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