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党和人民的事业矢志不渝,革命战争时期先后四次被捕,始终坚贞不屈;他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呕心沥血,他是吉林大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曾两度出任南京大学校长;他多年钻研孔子思想,被学术界业誉为“孔学泰斗”,在耄耋之年领衔编撰了卷帙浩繁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他就是丹阳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匡亚明。
今年是匡亚明诞辰110周年,作为匡老的家乡,我市也高度重视匡亚明精神的传承与弘扬。4月1日,由市政协牵头组织了一系列纪念活动,深切缅怀他为国家和民族不断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追思他为我国教育事业建立的不朽功勋,以此来弘扬匡亚明精神,让匡亚明精神成为我市一张响当当的文化名片,为建设“强富美高”新丹阳凝聚力量。
追忆——
“你父亲叫匡亚明,是搞革命的!”
“我虽然没有在父亲身边长大,但从小母亲就告诉我:你父亲叫匡亚明,是搞革命的。父亲敢想敢做、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精神深深影响着我。”匡校长从来没有寒暑假,他坚定执着,亲力亲为地编撰《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匡老担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期间,经常早上5点多打电话给我,讨论书稿。”……在4月1日举行的匡亚明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中,匡亚明先生的长子匡力、原匡亚明秘书朱维宁、原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张世林等深情地回忆了和匡亚明相处、共事的难忘瞬间。在他们的讲述中,一个坚守信念、心怀国家、勇于创新的匡亚明形象逐渐生动起来……1906年匡亚明出生在丹阳导墅镇一个贫苦的塾师家庭,1926年在上海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于革命。1927年曾以江苏团省委特派员名义参加领导了著名的宜兴秋收起义。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匡亚明在白区坚持革命活动,先后四次被捕,1932年身负重伤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四年多受尽了严刑拷打、威逼利诱,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展现了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和崇高气节。1938年任《大众日报》第一任总编辑,在战火硝烟中,带领报社的记者编辑一手拿笔、一手拿枪,宣传群众、鼓舞士气、与敌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匡亚明以满腔热情投身教育事业,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吉林大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并两度出任南京大学校长。在吉林大学和南京大学期间,匡亚明冲破束缚,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规律,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主张。他认为中国的高等学校应该根据不同的基础和条件发展自己的特色,至于重点的综合大学,要像抓重点经济建设项目那样抓重点大学建设。他强调要把我国的重点大学办成教学中心、科研中心和文化学术活动中心,从而更好地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提供研究成果和教育经验。1983年匡老等四位大学名誉校长联合给邓小平同志写信,提出加快建设全国50所重点大学,即“835建言”,这是“211工程”985工程”的先声。匡老还积极面向世界,推动中外联合办学,早在1978~1979年就提出要建立“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并在1986年最终实现。
匡老潜心专研、笔耕不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留下了宝贵遗产。他多年钻研孔子思想,被学术界誉为“孔学泰斗”。1986年,耄耋之年的匡老主动请缨,提出创办“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并编撰《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对孔夫子到孙中山共200多位中国思想家进行系统评述、总结,以继承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并率先亲自撰著《孔子评传》、2006年丛书出版,被海内外誉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工程”,对总结和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缅怀——
“奉献教育、特色办学的精神,是匡老留下的宝贵财富。”
作为著名的教育家,匡亚明的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影响深远。他提出在大学要培养和形成“四种空气”;坚持必须依靠教师办学的观点,尊重人才、爱惜人才、保护人才,为吉林大学和南京大学延揽众多名师。他更新教育观念,培养现代化人才,率先在南京大学开展打通“文史哲”、创办“大文科”为主要内容的通识教育;强调基础理论教育,开设“大学语文”必修课,在全国许多高校得到推广;高度重视大学科研工作。这些教育观点和举措至今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
“匡老在吉林大学主持校务达八年之久,为吉林大学奠定了成为国家重点综合大学的基础。”远道而来的吉林大学常务副校长邴正介绍道,匡亚明在1955~1963年间任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匡老忠于党和国家、奉献教育、特色办学的精神到现在都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吉大人,这是匡老为吉林大学留下的宝贵财富之一。
“今天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匡老要求的大学里要培养和形成‘四种空气’的理念,致力于将高校打造成具有‘强烈的政治空气、浓厚的学术空气、严肃的文明空气、活泼的文娱体育空气’的高等学府。”邴正说道,为了纪念匡老,吉林大学建设了匡亚明楼、匡亚明塑像,“匡老在吉林大学人心中是一座丰碑,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吉大人会一代一代地继承发扬匡老开创的我校光荣传统,把吉林大学办得更加出色。”南京大学校长助理范从来1980年考入南京大学经济学系,当时的校长正是匡亚明。在当年的新生开学典礼上,他第一次见到了这位颇受爱戴的匡校长。
“作为学生辈,我们与匡老校长的个人接触并不多,但是在南京大学,匡老校长特色办学的理念无人不知。”说起匡老与南大的渊源,范从来侃侃而谈。原来,1963年,匡亚明第一次担任南大党委书记兼校长,当时的中国正经历着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即使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匡亚明仍然坚持以老师和学生为本积极办学;1978年,匡亚明第二次出任南京大学校长,提出了“人才立校”的新的大学办学理念,不拘一格招揽人才。
“匡老留给南大最珍贵的财富除了人才立校的办学理念,另一个就是不断创新的管理方法。”范从来补充道,“匡老认为,大学不仅仅要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还应该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这种创新使得南京大学在文化传承方面走在了前列。”匡亚明教育理念也影响着家乡的教育事业。匡亚明小学校长蔡建良说,近年来,学校一直致力于匡亚明教育思想的挖掘、整理与研究,成功申报了江苏省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匡亚明教育思想引领农村学校发展方略研究》,努力树立教育家办学的理念,立足本校实际,研究农村小学发展中的问题,探索当下农村小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路径和策略。“我们将继续追寻大师的足迹,传承匡老的教育思想,全面推动书香校园、人文校园建设。”
弘扬——
“作为匡老的家乡人,我们有责任把匡老的精神挖掘、整理、研究、继承下去。”
先贤虽逝,余辉可鉴。近年来,我市一直在积极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丹阳历史名人资源的挖掘。名人,尤其是由其影响效应而精炼出来的人文精神,一直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也成为激励后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市政协主席张仁海说,匡老是从丹阳走出去的杰出人物,有着辉煌的革命经历,是全国著名的教育家,享誉海内外的“孔学泰斗”。我市提出的新丹阳精神为“至诚、至勤、至精,创新、进取、图强”,这与匡老的精神高度吻合。同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也在丹阳精神里有所体现。
“匡老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匡老已离开我们20年了,但他的精神、贡献永存于世,永存在我们心中。”张仁海说,作为匡老的家乡人,我们有责任把匡老的精神挖掘、整理、研究、继承下去,并要发扬光大。”因此,2013年,市政协就以提案的形式,积极推动匡老文化精神的挖掘、整合、利用工作,市委市政府投入了充裕的物力、财力,取得了一定成果。
在匡老的家乡导墅镇,以纪念匡亚明先生为主题的系列场馆建设积极推进,建成了匡亚明广场和匡亚明生平事迹陈列室,正在建设匡亚明图书馆,进一步还原和展示了匡老平生事迹。与此同时,导墅镇还自编自导自演了“儒者风·文化魂”匡亚明文化艺术节,每年组织开展匡亚明电影月、匡亚明文化村村行、匡亚明读书节、“匡亚明故里·翰墨飘香”书画展等活动;成立匡亚明教育奖励基金,用于优秀师生的奖励和贫困学生的扶持;将导墅中心小学更名为丹阳市匡亚明小学,开展与吉林大学、南京大学的交流互动,开展匡亚明教育思想研讨;编撰了《匡亚明的故事》《导墅红色记忆》《翰墨飘香·诗词书画集》等书刊,作为校本教材和社会教材来进一步弘扬匡亚明的伟大精神。
目前,导墅镇正积极筹建匡亚明研究会,并通过开展“国学进课堂、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和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两学一做”教育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全镇人民秉承传统文化,提升文明素质、构建和谐社会。
“我们纪念匡亚明同志、传承匡亚明精神,就是要学习他坚守信念的革命意志,学习他心怀国家的大局意识,学习他勇于创新的干事魄力,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用新举措谋求新业绩。”张仁海说,今年恰逢匡亚明诞辰110周年,为高效有序地组织好、落实好系列纪念活动,由市政协牵头,成立了纪念匡亚明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落实各项活动的协调、推进和完成。
“我们举行了匡亚明图书馆奠基仪式、匡亚明生平事迹陈列室揭牌、纪念座谈会、主题图片展等系列纪念活动,还将编辑印刷《匡亚明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专辑》,以此来缅怀和追思匡老的革命精神、教育理念和崇高风范。”张仁海表示,今年,我市将以匡老诞辰110周年为契机,将匡老文化精神挖掘、整合中已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放大,营造学习和传承匡老精神的浓厚氛围,让匡亚明精神成为建设丹阳、发展丹阳的精神文化财富和不竭动力。
(云莹 刘伟 文/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