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谢我,要讲谢,应该是谢谢你们的报道,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弱者的疾苦,惟愿你们坚守新闻工作者的操守。一定要相信,大部分国民的善良本性还在,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尚存,请珍惜你们的社会角色,拿起那神圣的笔,抛洒出正能量的声音,以此抑恶扬善,唤醒国民,我愿意为你们鼓掌,为你们喝彩,同样,我亦会竭尽所能帮扶弱者,一以贯之善言善行,哪怕是给陌生人一个微笑,亦算是给这世上增添了一份美好……”数日前,记者的手机上收到了这样一条短信,而发短信的好心人洪先生前一秒刚刚为李奕捐了2000元善款。
爱心汇聚,他们不留名
自本报3月2日大爱丹阳版面报道了6岁的李奕确诊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故事后,爱心热线频频响起,诸多爱心人士争先致电想为这个孩子献一份心意,尽一点绵力。
“我不是什么大老板,也不是富二代,更不是别人所谓的有钱人。虽然我能力有限,但是我也想尽一点力。”电话那头的声音并不算清亮,但其中的坚定意味却甚为浓厚。“我捐这些钱也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对于李奕来说可能也帮不上什么忙,但这是我能力范围内可以做的。”电话里,这位一直不愿透露自己姓名的好心人只是再三强调,自己的小举动小行为或许影响不了别人、改变不了社会,但是这种“知道自己努力做了一件好事善事”的感觉至少能让他安心。在记者的坚持下,这位好心人最终只肯透露自己姓洪,并一再叮嘱不用让李奕一家再致电感谢。
无独有偶,与洪先生一样伸出援手而不留名的还有另外一位“熟人”。“您好,我想给李奕捐点钱,烦请你们帮我转交可以吗?”电话里熟悉的声音一响起便并不赘言,确认了记者账户后便意欲挂断电话,在记者的追问下,电话那头的人犹豫了很久,才说道,“我就是个普通市民,想做点好事,但只要默默地做、问心无愧就好了。”虽然对方拒绝告知姓名,但记者还是在“常常捐助的爱心人士”名单内寻到了他。几分钟后,记者的手机来了提醒,这位爱心人士汇来了3000元善款。
期待大爱,他们有共识
除了洪先生和记者熟悉的“熟人”,在这几天时间里,另外还有一位景先生分别给李奕以及上周本报报道的患白血病的蒋华芳汇来了爱心善款。“我只是普通的上班族,钱不多,但也是心意。”然而,这些爱心人的默契不仅仅在于“只献爱心不留名”,还在于“期待更多的大爱凝聚”。
正如洪先生在回复记者的短信中提到的,他所期待的,是更多的周围人、社会中的人也能关心弱者、帮扶弱者,哪怕仅仅是一个微笑,哪怕仅仅是力所能及的一份绵力,对于需要帮助、渴望被关怀的人而言都是莫大的鼓舞。“我希望,我相信,终有一天,社会上的大部分人都能有这样的共识,从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让所有个体一丝一毫的‘有意义’凝聚成大爱,那再大的苦难都不足挂齿。”而那位“熟人”也像以往每一次致电时一样,不忘在电话中强调:“我的能力太有限,能做的只是自己条件所允许的,而这对于需要治病康复的人来说,真的是杯水车薪。但是,就算力量再小,我还是会坚持去做。”同时,好心人景先生也表达了对“更多爱心同伴”的期盼。
(尹媛刘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