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冬梅给儿子洗脸
当别人跳广场舞时,她在为智力发育不良又突发脑梗的儿子喂饭喝水;当别人悠闲唠嗑打麻将时,她在为患脑萎缩落下半身不遂的老伴擦洗换衣……多年来,她风雨无阻地骑着自行车两头跑,以不离不弃、乐观豁达的精神诠释着爱与责任,独立且坚强地撑起自己的小家。
蒋冬梅和老伴居住在陵口镇的太平庄村,48年前,儿子呱呱坠地,本应为这个家庭带来无限欢乐,可没过多久,因为生病的原因,儿子刘永良智力受损,口齿也变得不那么清楚,这让夫妇俩当头一棒,只得比对待正常孩子付出更多的精力与耐心。“那时候穷,没什么钱去给他买药,有人就劝我放弃,随他去,可到底是自己的儿子,我哪里舍得”,蒋奶奶告诉记者,自从儿子患病后,她和老伴走哪都带着他,跑了许多地方,看了不少的医生,还是没能将儿子完全治好。
在二十多年如一日的悉心照料后,好不容易等到儿子成家了,两个老人满心欢喜地看到孙子到来时,儿媳却因为难产早逝。自那以后,蒋冬梅既是奶奶,也是“母亲”。就像当初把儿子带大一样,幼年的孙子从未离开过她半步。寒冬腊月,她会把孙子捂得严严实实的,用布条系在背上;酷暑夜晚,她会提前躺进蚊帐,将蚊子全部“消灭”之后,再将孙子抱上床,一同躺下,整夜整夜地给他扇风,驱赶蚊虫与热意,让孙子舒服入睡。蒋冬梅告诉记者,从孙儿生下到可以自己行走时,他几乎就是在自己的怀里和背上长大的,每次在农田里干活干累了,我直起腰,
回过头,一看见背上的孙子在冲我笑,立马就不觉得累了。”孙子在爱的灌溉下茁壮成长,知晓家里条件艰难的他还十分懂事,若非必要,从不开口向家里多要一分钱,这些都让蒋冬梅既欣慰又心酸。
为了贴补家用,蒋冬梅经人介绍后来到陵口镇上从事环卫工作。虽然每月收入微薄,可对蒋冬梅而言有就是好的,再加上离家近,也方便照顾家里,蒋冬梅便一直认真地做着清扫。不多久,儿子工作的化工厂关门了,他便也跟着蒋冬梅一起扫大街,我一边埋头扫,他就跟在后面用板车拖”,想着自己干不动之后就让儿子接手做环卫的蒋冬梅也经常让儿子清扫,自己在一旁观察指导:哪些地方需要多扫两次,什么时候车流量最多、需要注意安全等等,生怕儿子记不住的她,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嘱咐着。
不曾想,就在全家人满怀希望,努力生活的时候,蒋冬梅的老伴又在6年前患上了脑萎缩,失去了最大劳动力家境更是每况愈下。随着老伴的病情加重,行为不受控制,经常跑到邻居的家中“偷”东西,无奈之下,蒋冬梅只得用铁链将老伴锁在屋内,并让儿子好生看着。去年夏天,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家里,蒋冬梅每天凌晨2点就起床去扫大街,直到清晨6点回家给两人做早饭,喂他们吃完后,又跑到农田里去拔草。待农活儿忙完了以后,再回家做晚饭,自己还顾不得吃,又得匆匆忙忙地赶到镇上去清扫,直到晚上7点回家再吃上晚饭。就这样,每天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蒋冬梅硬是坚持到了老伴病逝。
交谈中,蒋冬梅告诉记者,面对人生所遇到的苦难,她也曾怨天尤人过,只是知道没有用,所以她选择咬着牙,用瘦弱的肩膀勇敢地承担下来。虽然这些年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很艰辛,但是好在这些年一直有着来自社会各界的帮扶,给这个家带来阵阵暖意。
“不仅有好人供我家孙子读书,当地政府也很照顾我家,每年镇村领导都来慰问,之后还给我办理了低保”,蒋冬梅说,无论生活再怎么不易,她也必须坚强,因为孙子就是她最大的希望。“他已经在常州读大学了,学校里知道我家的情况后也很照顾,每年都减免部分学杂费。孙子也很懂事,之前高考一结束,他就自己去镇上的工厂找了份活儿干,工厂的老板也对他十分满意。”另一头,去年又因突发脑梗而瘫痪在床的儿子现在已经可以下床走动,脸色也逐渐红润,而努力争气、勤工俭学的孙子只要一回家也会尽力帮着奶奶分担家务,照料生病的父亲,希望可以尽快接过奶奶肩上的担子,成为这个家新的“脊梁”。
(束丽娜蒋玉文/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