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臼

核心提示: 如今七十岁以下的人恐怕大都没有见过石臼。在生产率极其低下、经济极不发达的旧社会,它与石碾(碾米)、石磨(磨粉)、石磙(打场)、石槽(喂牲口)、石礅(盖房柱基)等一起构成了一条农村人的生活链和生命线。

如今七十岁以下的人恐怕大都没有见过石臼。在生产率极其低下、经济极不发达的旧社会,它与石碾(碾米)、石磨(磨粉)、石磙(打场)、石槽(喂牲口)、石礅(盖房柱基)等一起构成了一条农村人的生活链和生命线。当时的人们用牲口耕地、用牲口粪便当肥,种植的稻麦经打场后还须依靠石碾石磨石臼来变成米和面粉才能入锅烧煮食用。这些石器具在当时的人们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石臼外观呈倒圆台形,高约40厘米,石壁厚约10厘米,底部直径约20厘米,上口外径约40厘米,上口内径30厘米左右,下口(底部)约几个厘米,是整块石头凿制而成。使用时内装稻谷,用木杵慢慢一下一下舂,让稻子谷壳分离后再经簸箕簸、筛子筛后成米。木杵长约1米多,直径3~4厘米,下端套装着带铁齿的铁舂头,上端装直径约20厘米、厚约5~6厘米的中孔石盘。手握杵杆上端石盘下方,靠石盘的重力使得舂头与臼底部产生磨擦力和冲击力,千百次的一点一点把稻谷舂成米。因为一次只能装七八十来斤,所以效率非常低,适用于少量稻谷的加工。然而在当时碾坊紧张或家里收的稻子数量不够上碾坊的人家来说,这是不二的选择。

小时候出于好奇,我曾帮母亲舂过米。但由于当时人小力气小,掌握不住杵杆的重心,常常把臼内的稻子弄得满地都是。可见什么活都有技巧,只有熟练掌握它的规律技巧后方可得心应手。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家乡就有了电灌站,用上了马达电动机或柴油机,粮食加工就逐步走上了机械化。石臼还有它的伙伴们都一起慢慢消失了。 

责任编辑:张钰婷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