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弘毅作为读者代表到报社抽奖。
陈弘毅的手稿。
元宵前夕,89岁的“江苏好人”,本报热心读者、多产作者、科普“达人”陈弘毅,安静地走完了义诊路。16年来,他以大爱献真情,让年老体弱者生命健康启航,也为健康者生命保驾护航。他义诊病患5万余人次,用双脚走过近3万公里,还给本报健康版投稿1600余篇逾80万字。
上医治未病,一份预防大于十分治疗。陈弘毅不仅诊已病更治未病。他所写的健康科普稿,往往结合时令,结合社会热点和医疗前沿,也结合丹阳实际和他义诊所见所闻。如,他在夏天写来科普稿,还在文前注明:夏天来了,中暑即将高发。许多人不了解中暑,许多人患了中暑自己还不知道,故有必要反复宣传。今邮上拙稿《别小看中暑》,请斧正。谢谢!天热,多保重。”而在10月的1篇来稿中,他特别备注:10月份是‘敬老月’,10月8日又是‘全国高血压日’。老年人受收缩期高血压折磨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拙稿虽然专业名词较多,但对久病的老年患者及患者家属来说是容易领会的。今斗胆邮上,请斧正。”他给本报健康版投稿千篇,多次给编辑写信沟通交流。如2011年底,他来信写道:经查,2011年1月1日至今,我向贵刊投稿已达154篇,主观上是不惜耗费精力和时间的。但限于质量与水平,被录用者仅31篇,内心深深愧疚……”陈弘毅做事严谨,写稿也是。
他寄来的手写稿一笔一划相当工整。有时,他投来的稿子比别人的都“长”。不是内容长,而是纸张长。一篇稿子仅用一张稿纸多一点,为节约纸张,他便在稿纸下剪下几行废稿纸粘贴。
陈弘毅与世无争。“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首英国诗人兰德的诗《生与死》,也可以看作陈弘毅完美而真实的写照。我多次登门送稿费给他。他说他不吸烟、不打牌,平生别无所好,只想尽己所能,多宣传健康科普知识。所以,义诊以外的业余时间,他都在认真学习、收集整理健康知识,伏案疾书。他活到老学到老,以八旬高龄,学会用电脑发稿。稿费,他基本都拿来为患者买药。他坚持义诊为民,助人为乐;自己努力践行健康要素,但问耕耘,不问收获,知足长乐;以所学卫生知识科普健康,不知老之将至,自得其乐。他不仅健康长寿,更活出了令人敬佩的高质量。他在住院之前才放下听诊器。他病倒后,到病房看他的超千人次……《论语·第八章·泰伯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说:“士不可以不刚强不意志坚定,因为他的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之后才结束,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2014年2月13日,本报推出丹阳第一张玫瑰香水报。当时,陈弘毅作为读者代表到报社参加抽奖。如今,玫瑰香水报香味已淡远,科普“达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老人也再不能投来一稿,为读者指点迷津了。(永东 文/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