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兵支煤的日子里

核心提示: 1971年,丹阳县委为了落实毛主席提出的“扭转北煤南运”的战略思想,我们界牌公社遵照县委部署,在所在的各大队、生产队,选拔符合条件的优秀基干民兵去支援煤矿建设和开采工作,为期一年,但具体到哪里,哪个煤矿,当时非常保密,除具体领导外,参加人员没有一个人知道。在此期间,公社主管部门对每一个参加“支煤”人员都要像征兵工作一样严格“政审”,要求上代历史清白,个人思想积极上进,身体健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必须做到“一颗红心两种准备”,随时等待上级部门的挑选。

1971年,丹阳县委为了落实毛主席提出的“扭转北煤南运”的战略思想,我们界牌公社遵照县委部署,在所在的各大队、生产队,选拔符合条件的优秀基干民兵去支援煤矿建设和开采工作,为期一年,但具体到哪里,哪个煤矿,当时非常保密,除具体领导外,参加人员没有一个人知道。在此期间,公社主管部门对每一个参加“支煤”人员都要像征兵工作一样严格“政审”,要求上代历史清白,个人思想积极上进,身体健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必须做到“一颗红心两种准备”,随时等待上级部门的挑选。

几天后,公社最终确定人员全部落实,我本人也是其中一员,在原工作单位办好交接手续后,就随时准备奔赴新的工作岗位。紧接着上级有关部门讲,定于九月二十日上午六时集体乘车前往煤矿,集合地点定在“武进孟河黄山海军北操练场上”,且由各人前往集合地点。那时,我们界牌公社还没有通上公路,需要依靠步行二十余里才能到达集合地。大家分布在四面八方,各自从家出发到集合地集合时,没有发现一个人迟到。在民兵连长钱济生,指导员朱春方的带领指挥下,160余人的支煤大军安全顺利登车前往目的地——镇江小力山煤矿。

在那特殊年代,煤矿派来接我们的汽车,实际上也就是几辆老式的货车,车厢上装了栏板,上车后,我们席地而坐。对于我们这些一直只能在田头转,生下来也没有出过远门的年轻人来讲,感到特别新鲜。那时的“镇常”公路,都是石子、砂子铺就,也没有现在宽阔,行车较慢,大约行进了两小时,我们的车才到达镇江,即现在的解放路汽车南站。稍作休息后,我们的车穿过解放桥向南西行,一路上只见公路两边的丘陵岗坡、黄土地和光秃秃的山头千姿百态,接着又颠簸了一小时不平的路程,只见车绕过最后一座山头,我们终于到达了煤矿所在地。大家虽然灰尘满面,但是个个激情满怀,充满“支煤”的必胜信念。

小力山煤矿位于原丹徒县和句容县交界地,周边有古洞煤矿,伏牛山煤矿和东风煤矿,距离镇江市五六十里地,那时的所谓公路矿车需要行驶一小时有余,才能到达市区。

当时我被分工在掘进一班,由两个老师傅带我们4~6个新手在井下作业。我所在的煤矿是一座新建矿,遵照上级要求必须一边生产一边建设,所以,各方面条件都十分艰苦。上下井作业都要靠步行,从地面井口到主井底需要步行一千多个台阶,然后再到各自的生产作业面。在井下作业使我真正感受到什么叫“万丈深渊”和“伸手不见五指”。作业时全靠头上的矿灯照明,经过一月有余的实践和老师傅的言传身教,我们基本上掌握了井下打眼、立柱、扶棚的要领。当时条件有限,井下作业全靠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又特别大,打眼时需将几十斤的电钻紧紧托住,在另外一个人的配合下,需要连续打17或18个1.5米深的炮眼,然后等待专门放炮员装上雷管炸药。装好后,其它人员全部撤离现场,到附近的50~60米以外的安全洞内等待放炮完毕,确认安全后,大家开始下一步的工作。清除放炮后的煤石工作又是一件十分繁重的力气活。当时条件下没有机械代替操作,全凭我们用手用大铁洋锹等铲进矿车内,然后通过大型地面绞车提升出井,运往地面煤场。一茬炮放下来有7~8吨煤石,大家齐心合力争着干,虽然个个大汗淋漓,累得浑身湿透,手被磨出了血泡,但谁都不叫一声苦。井下立柱、扶棚是一个班工作最后工序,按既定要求需要将大约高2.6米,宽2.6的圆木一根根栽下立柱,呈八字形,同时上面横木一根,依次排开,头顶上面以及下方左右各铺就规定厚度的木板,各部位将木塞敲紧,不得一点松动,稍有马虎都会造成“冒顶”,棚架倒塌……

四十几年过去了,当年煤矿欢迎我们支煤大军的到来,大路两边的彩旗迎风招展,墙面用红字书写的“响应毛主席伟大号召,扭转北煤南运”,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打好我国煤炭翻身仗”,以及山坡下艰苦创业芦席搭起、一字排开的窝棚等等情景至今仍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