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农村冬天洗澡难

核心提示: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我们农村到了冬天,洗热水澡是相当困难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我们农村到了冬天,洗热水澡是相当困难的。

当年我们吕城公社有三万人口,在吕城集镇上只有唯一的一家很小的老浴室澡堂。那时候农民白天都集中在生产队里劳动,平时不可能特地向队里请假到镇上洗澡,到了晚上人很疲劳,又没有交通工具,夜间在小土路上步行,往返二十多里路去洗澡,村民大都是不愿意的。多数村民一个冬季只洗一到两次热水澡,大多趁雨雪天生产队不开工才到镇上洗上一次,而第二次要到春节时再洗。有好多的家庭成员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一个冬天只在临近春节时才洗一次热水澡。

每年到了深秋初冬的秋收秋种农忙季节,是农村农民最尴尬的期间。大忙时生产队劳动的强度相当大,白天身上出了汗,到了晚上在家里的木盆里洗澡是相当凉的。那时浴罩还没有问世。特别是在打谷场上脱粒时,谷物上的漂浮物、稻把上的泥尘蓬头垢面地扑向面额、嘴巴、眼睛、头上、颈脖里、草屑、尘上沾满全身内外,接触到皮肤上奇痒难受。晚上实在没办法洗澡时,每天只能烧上一点温水在睡觉前擦下身再上床。

我们儿时在冬天洗澡也是很少的,虽然有时间可到镇上去洗澡,但没有钱。我们小孩子平时手上是从来没有一分钱的。六七十年代,我们吕城镇上浴室的浴资,内堂是一角两分,外堂八分一根浴筹。浴筹是用竹片制成的,长约十公分,宽约两公分,浴筹的顶端有方角和斜角区别内外堂的标记。有时候父母感觉我们身子特别脏时,就给我们一角钱,同时约上村里的几个年龄差不多的小伙伴,一路上蹦蹦跳跳到镇上。有两角钱的小伙伴,我们也说好一起都洗外室八分钱的,内外堂相差四分钱的区别是:内堂有茶水供应,有一人一位的卧铺,浴客可以占着位睡上一下午,室温也有保障。外堂是长木板通铺大厅,设有一人一位,我们几个小孩把衣服脱下,堆放在一块。下池洗好澡,从浴池上来后到了大厅,就得穿上衣服,如不及时,马上就冷得瑟瑟发抖。到了春节期,外堂人满为患,洗澡人一拨又一拨,也容不得我们多停留。

我们洗完澡,还剩下两分钱,在当时两分钱可以买一支铅笔或一块橡皮。如不需要买学习用品,两分钱可以买两粒糖果或两颗“伊拉克”蜜枣。

在六十年代,我们生产队在冬闲的冬季,秋收秋种结束以后,村子里还有一个洗澡的方式,浴锅”里洗澡。在生产队打谷场上,牛舍猪舍的茅屋里,有一间专门用于烧猪食烧热水喂牛的两只大铁锅。在两眼的大土灶头上,里锅是一只宽边的大铁锅,锅的口径约一米,外锅是窄边的大铁锅,口径约九十公分。村民洗澡在里面宽边的大铁锅上。我们生产队里有三十多户人家,总人口一百五十多人,每天晚上由生产队会计按排每户轮流洗浴锅澡。大户人家人多一晚一户,小户一晚安排两户。如轮到洗澡的一户人家,人员要全部一同到场,大人先给小孩洗,先男后女,女主人最后一位下锅洗。洗澡时锅口上横放一块木板或一支扁担,人坐在上面洗。洗澡水如凉了,灶下有在旁等候的人员添加柴草生几把火加热一下水温。洗澡水只加不换,如换一大锅水,要烧好长时间,耗柴草多,生产队不允许,时间也不允许。那时塑料薄膜市场上还没有,浴锅旁灶边用草帘子遮拦一下,作用有二,一是可降低浴锅里水的散热速度;二是可遮掩一下裸露的身体。我们一个村全部轮流洗一次澡约二十多个晚上,生产队每年在冬天只安排一次这样全村的洗浴锅澡。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地方经济飞速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壮大,现我们吕城范围内的浴室澡堂,休闲中心已达二十多家。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