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 医院病患“扎堆”

新老“节日病 ”同时袭来

核心提示: 记者昨在市疾控中心和市人民医院等地采访时了解到,春节期间,我市不仅传统“节日病”有抬头的迹象,一些新的生活方式还催生了新型的“节日病”。

DSC_4050

春节,很多人借这个难得的传统节日与亲朋好友小聚,无非是吃、喝、玩、乐,搓麻将、喝喜酒、抢红包、出门游,成为节日期间的主题曲。但有些市民没把握好过节玩乐的度,常常会为此伤了身体。

记者昨在市疾控中心和市人民医院等地采访时了解到,春节期间,我市不仅传统“节日病”有抬头的迹象,一些新的生活方式还催生了新型的“节日病”。

>>抢红包抢得手动不了
  祝新春快乐?发红包!爱我?发红包!总之,能用红包解决的问题,就“憋说话”!大多数人的春节模式都是这样的吧:咻咻咻!抢抢抢!点点点!春节一过,市人民医院针灸科就忙碌了起来。该院针灸科主任马庆林说,在汽车4S店做销售的小束一早就来就诊了。原来,小伙子响应“咻一咻”的号召,埋头苦战了大半夜,再加上还要和好友哥们大战“抢红包”,后来发现自己的大拇指有些异样了,不光是红包没法抢,连手机都捏不住了。小束得的叫“腱鞘炎”,近两年这样的病例还不少。长时间抢红包拇指会不断点击手机屏幕,重复的动作会引起手部肌腱之间的持续摩擦,刺激滑液囊表面,进而产生炎症和水肿,从而导致手抓握活动或拇指外展时,肌腱产生疼痛感。记者走访市区医院等发现,春节期间过度使用手机导致的神经衰弱症、干眼症、颈椎病居多,就诊人群中以28至30岁的年轻人居多。

  >>你的“眼里”还有谁?
  春节长假期间,手机控”多了,节后“控”出毛病的人就多了,长时间使用手机抢红包、玩游戏等不良习惯也导致节后新型“节日病”。
  市人民医院眼科主任黄金土昨告诉记者,春节以来已有十几例因过度使用手机终端或电子产品抢红包、玩游戏等导致干眼症、眼部不适症状而前来问诊、咨询的市民,而这些市民大多是40岁左右的中青年人。
  今年将毕业的大学生小张是一名典型的“手机控”,过年期间经常躺在床上看电视剧和抢红包,就连上厕所时都手机不离手。小张说:我大年三十玩了一天的抢红包游戏,像微信摇一摇,支付宝咻一咻,春节期间在群里抢红包也是几乎没停过,这两天,突然感到莫名的眩晕、手麻,这让我意识到这与玩手机有关。”
黄金土主任介绍说,因过度用眼而产生“视频终端综合症”,这个症状包括视疲劳、干眼、眼部发痒、烧灼、异物感、视线模糊、视力下降,同时还伴有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神经衰弱等。市人医眼科副主任医师夏旭辉也提醒,使用电子设备必须控制时间,应经常休息,放松眼睛并改变用眼习惯。起居无常、用眼过度会引起人体各器官功能紊乱,节后更要起居有序,切莫让手机变成“健康劫”。

  >>“节日老毛病”依然不断
  春节寒潮纷纷中招
记者昨在市人民医院采访时看到,呼吸内科主治医师潘慧明身边围满了患者。据他介绍,春节期间,因为气温变化较大,市民生活作息时间无规律,感冒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较多。潘医师说,每年这个时候患上呼吸道系统疾病的人增加,他所在的13病区已经加满床位。
  该院内科副主任医师倪正平提醒广大市民,春节长假已经结束,市民也要积极适应调整,避免陷入“节后综合征”。
  记者昨在心连心大药房采访时也了解到,春节期间来买药的市民并未减少,且主要以购买感冒、胃肠道疾病、发热、心脑血管疾病等与节日病有关的药物为主。

  暴饮暴食引发急病
春节期间,市区内时不时响起的120救护车的呼叫声,记者昨到市人民医院、中医院等市内医院了解到,喝酒伤身、吃东西吃坏身体的病例不在少数。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曾收治过一名中年男子,此人在春节饭局上频频与人对饮,喝得大醉,一段时间后出现下腹部胀疼,浑身发抖,大汗淋漓。吓得家人赶紧将他送到医院诊治。被送进医院后,被确诊为急性阑尾炎,因病情危急,医务人员立即为其实施手术治疗。
  市人民医院急诊中心主任王坚介绍,春节期间,胃肠道病患者总是较多,暴饮暴食和辛辣刺激食物是引发阑尾炎的罪魁祸首之一。家家户户过年食物丰盛。饮食无规律,再加上“拼酒”,消化道出血的病人也不少。如果患有胆囊、阑尾、胃肠道等疾病的患者一定不要放纵饮食。

  打麻将打出“颈椎病”
家住海会新村的陈大妈,是被子女们硬拉进医院的。陈大妈平时就喜欢和一群老姐妹搓搓麻将,有点瘾头的,过年那几天女儿女婿儿子媳妇轮番上阵陪着老妈“筑长城”,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结果昨天开始陈大妈觉得自己有些头晕眼花,结果硬是被孩子送进了医院,拍了片后诊断为“颈椎病”。
  市人民医院颈肩腰腿痛科副主任医师王树金说,“大妈的头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一种常见症状,多由长时间低头或头颈保持同一姿势累及颈部肌群,引起颈部肌肉持久痉挛、收缩,导致肌肉的血流循环障碍所致。现在此类病人越来越常见,都是类似的原因。春节期间更是多发。”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