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民间老百姓对年归宿般的期盼。很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我国春节距今只有103年历史。过年起源于我国殷商虞舜时代,从殷商到清朝,过年有“元辰、岁朝、元日、元旦”等多个说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国过年的历史距今已达4000多年了。)直到1914年1月,时任内务部总长的朱启钤为顺应民意,提出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时正值袁世凯称帝,经袁钦定,就此奠定了阳历年首为元旦,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了。
年前除夕的“贴五红、吃团圆饭、守岁”等年俗,我们就不去说它了。这里单单说说年初一到初七,这七天大年的每一个年日里,我们丹阳或者说江苏区域都有什么讲究和忌讳。
年初一
年初一的新春日,在除夕夜长辈是要嘱咐孩童们要晨起,忌睡懒觉的,早早出门拜大年,讨个好彩头。初一早晨,家家户户门前都照例会烧“头香”、燃“斗香”。“斗香”是要从早燃到傍晚的,讲究的人家“斗香”会扎到二十、三十层高,祈愿来年财旺,五谷六畜旺,人旺子孙旺。初一早晨一家人在一起吃喝过早茶、糕点后就应出门“拜年”了。大年初一这一天,通常上午到寺庙敬香、上供、祈福的人群也特别多,但这一天忌讳也较多,忌扫地、忌泼水,更忌妇女婆媳们洗衣服、动刀子、动棍动棒,宜开大门、放爆炸、迎宾客。
年初二
年初二是“走春”的第一天。各种喜庆活动开始活跃于城镇各村的大街小巷,显达门户,有舞龙、舞狮子的,有打腰鼓、打莲枪的,有摇旱船、挑花担的,还有扮着“财神”上门“赐福”的。“走春”开始,即亲戚好友间开始互来互往,结婚、订婚、贺岁、贺寿都应出席,不可推托。在丹阳及周边区域,走春”的另一个更重要的内涵是未婚“新”女婿或“老”女儿要拜会丈母娘或回娘家。
年初三
年初三,传统民俗上说是个不太吉利的日子。旧时称为“饿鬼”日,人们宜安安稳稳地留守家中,不惹是非,有些地方会忌吃“豆”。豆”谐音为“斗”,同音为“偷”。斗、偷”都是小人作为,是成不了大器的。年初四是灶神下凡的日子,人们除了要在家迎接灶神到民间奉送、视察烟火外,种田的庄户人家还要到田间地头走一走、动一动,象征性地劳作一番,寄托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年初五
年初五是接驾财神降临人间的日子,这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可绝对是个好日子,丹阳生意人更是注重这一天。在初五这个日子到来的零点零时零刻,人们会抢时间地敬香火,燃放爆竹,争着、抢着接财神,请财神老人家先光临到自己家中。有关财神的说法很多,最家喻户晓的当数好人赵公明和关羽关二爷。很多人家、店铺及一些商家都在正门中堂下的“条台”上一年到头都时时刻刻供奉着财神菩萨。
年初七
年初六视为分水岭,在苏北地区,这是妈妈带女儿,媳妇带姑姑的日子。“六”谐音为“肉”,女儿是娘身上的肉;女儿又是离开了娘身边的肉。肉啊肉,娘想、娘疼自己身上的肉了,所以娘要带女儿回家来,亲亲疼疼自己的“乖乖肉”。而丹阳及江苏以南地区则更注重初七日,就是大年的最后一天。初七又为“人日”。相传正月初七这一天,女娲娘娘捏了泥人,泥人变成了人,于是从此有了人类。这一天早晨,我们这边的老百姓不仅要燃放鞭炮庆祝,还要吃些长面、蒸糕、年糕、发糕等点心食物,取其高升、健康、长寿之意……(综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