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末,一波“陷阱”正在靠近……

警方提醒:春节前后网络诈骗高发市民须谨防上当

核心提示: 近日,受害人在访仙镇杨城村接到自称湖北省公安厅办案人员来电,称其身份证被人冒用涉嫌洗钱,后按照对方要求陆续打过去28000元,共计损失价值28000元。年终岁末是电信诈骗高发期,在此,警方提醒市民,只要电话中对方让你将钱转到可疑账户的,或是让你在他们提供的网站上核验自己财产信息的,都是电信或网络诈骗。为使广大市民的财产免遭损失,记者特意列举了几种高发的诈骗类型。

电信诈骗宣传

图为警方在人民广场宣传网络诈骗。

近日,受害人在访仙镇杨城村接到自称湖北省公安厅办案人员来电,称其身份证被人冒用涉嫌洗钱,后按照对方要求陆续打过去28000元,共计损失价值28000元。年终岁末是电信诈骗高发期,在此,警方提醒市民,只要电话中对方让你将钱转到可疑账户的,或是让你在他们提供的网站上核验自己财产信息的,都是电信或网络诈骗。为使广大市民的财产免遭损失,记者特意列举了几种高发的诈骗类型。

网络购物小心“陷阱”——

警方介绍,近年来,在春节前发生的网络购物诈骗主要有三种类型:

首先是“假网址”。不法分子通过制作与正规购物网站风格十分类似的“克隆网站”,或利用虚假身份信息在知名大型电子购物网站进行注册,将消费者引向事先准备好的“钓鱼网站”,通过直接植入木马病毒或诱骗受害人填写个人身份信息、银行卡信息等方式,套取受害人私人信息,从而盗取受害人钱财。

其次是“假网银”。不法分子往往以网银系统有问题,未收到受害人支付的货款为由,要求受害人多次汇款。或以种种理由,拒绝使用购物网站提供的第三方安全支付工具。

另外是“假客服”。不法分子非法获取淘宝卖家交易信息后,在没有发货前联系受害人,称淘宝系统升级,受害人之前的订单失效,并要求受害人与假冒客服人员联系。受害人与假冒客服人员联系后,逐步陷入不法分子的诈骗陷阱,进而上当受骗。

警方提示,网购时一定要到正规的网站购物,对那些突然从屏幕跳出来的购物网站,最好不要在上面购物;要理智面对网购时的“优惠促销”活动,莫要贪小便宜吃大亏。

网站抢票也有“山寨”——

抢车票自然要上12306官方网站,但如果上网看得不仔细,就会上了山寨12306网站。昨天,市民任先生不小心上了一个搜索引擎上推广的山寨12306网站。这个网站与12306官网非常相似,任先生没有发现问题。一直到支付环节,任先生才觉得支付跳转页面有问题,支付的公司名称也和以前遇到的不一样,任先生多了一个心眼,这才没有上当。

对此,网上早有人吐槽,上了假网站购票,支付后也没有车票。记者了解到,有的网站,选择票到付款。但实际情况是,“票”确实快递来了,很多人直接签收付款,拿回家仔细一看,收到的是一张山寨车票。不过,这只是损失一张车票钱,仅仅是心里窝火罢了。一些山寨的抢票或是订票的APP,甚至是包含木马程序的。如果市民下载安装之后,就会窃取手机上的各种账号密码。一旦病毒得手,手机上绑定的电子钱包就可能会被洗劫一空,这时候真的就是欲哭无泪了。

电话恐吓敲诈——

近期,警方连续接到10多起冒充“黑社会”进行电话恐吓、敲诈钱财的警情,虽尚未发现有财产损失,但群众反映突出,引起了警方的高度重视。据调查,发现此类警情无明显作案地域和针对人群,犯罪分子利用没有机主信息的手机号拨打受害人电话,声称自己为“黑社会”人员,以受害人在某地、某时得罪某人或做错事为由,受人雇佣将对受害人进行打击报复,并提供详细的受害人手机、车辆等个人信息进行佐证,受害人如果想解决此事,就必须将现金按时汇到其提供的账户上,花钱买平安,否则就威胁上门找茬收拾受害人,一旦受害人丧失警惕或者产生害怕情绪就极易被敲诈成功。

警方表示,警方将加大对此类案件的监控,强化线索收集、调查工作,为侦破此类警情打下扎实基础。同时广大市民也要增强自我防范意识,提高对此类案件的认知,与警方一同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打压下去。

网络电话诈骗——

犯罪分子利用网络电话“任意显号”功能,假冒公安机关进行诈骗。据统计,这些号码多显示为“+2110”、5500110”,犯罪分子通常操普通话,假冒市公安局民警,告知报警人涉及一起刑事案件或有个公文需要取回,在成功取得受害人信任后,会进一步详细询问受害人的具体信息,受害人一旦按其要求操作后,诈骗者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将现金取走。而这些网络电话的IP地址极有可能来自境外,且诈骗分子的手段不断更新,特别是电话、网络等非接触性诈骗为跨境、跨区域的集团犯罪,由于作案成本低,收益高,规避风险能力强,导致破案和追赃难度大。

警方提醒市民,不要简单地以来电号码判断对方身份,不要轻易在电话中透露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存折密码等私密信息,万一上当受骗或听到亲戚朋友被骗,请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红包暗藏玄机——

要过年了,红包雨又要袭来。如果看到有人在发微信红包,是不是直接点开呢?当心了!没准儿这红包是糖衣炮弹,隐藏着“陷阱”。日前,腾讯公司发布提醒,红包除了直接收和发以外,不要再有其他动作。比如领取红包时要求输入姓名、手机号、银行卡号等,很可能是诈骗。正规的微信红包,点击就能领取。点开链接,要求先加关注,还得分享给朋友。这种红包就涉嫌诱导和欺诈用户,点击右上角举报即可。还有朋友圈分享的抢红包的活动,要求达到一定金额,比如100元才能提现,这种游戏很可能只是一种吸引粉丝的骗局。抢红包时还要知道,单个微信红包的限额是200元,如果收到“666元”“888元”之类的大红包,一定要看看是怎么回事。最重要的是,如果收到一个微信红包,拆开时要求输入密码,那这个红包还是不要拆了。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