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相亲变迁史

核心提示: 新的一年又要来临,随着年关的临近,这也意味着新一波的单身男女相亲热即将到来。对于父母安排的相亲,有些人期待,有些人忐忑,有些人则是抵触……相亲,这一古老而传统的择偶模式,近世纪也在不断变化着。

新的一年又要来临,随着年关的临近,这也意味着新一波的单身男女相亲热即将到来。对于父母安排的相亲,有些人期待,有些人忐忑,有些人则是抵触……相亲,这一古老而传统的择偶模式,近世纪也在不断变化着。

上世纪50年代,上学看成分,找工作看成分,找对象,那更要看成分。家里穷没关系,而若成分不好,那就不但眼下抬不起头来,而且以后还会受到各种冲击。

六十年代是运动不断的时候,爱情”是个烫嘴词汇,谁也不敢把它挂在嘴上说出来。青年人喜欢看《青春之歌》,尤其喜欢看林道静的爱情,但不能说出来,因为那是小资产阶级情调。

家庭成分依然很重要。打结婚报告,单位会对另一半的家庭成分和情况做调查,不合格的话就要劝其放弃。

七十年代的结婚“三转”是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姑娘们爱的是“有个铁饭碗”,只要你是国营单位的就会身价倍增,而机关事业单位那时还不吃香。70年代的社会风气还很保守,男女手拉手几乎没有,只有彬彬有礼地散步。姑娘羞羞答答地坐在小伙子自行车的后座上,就是两人的关系已基本确定了。

八十年代高考制度恢复后,大学文凭又开始变得吃香。随着电影《庐山恋》的流传,谈恋爱的方式也变得大胆开放,私下里手拉手的也多起来。这时候年轻人也注重外表,甚至按喜欢的明显类型来找另一半。

上世纪最后十年,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事业、收入、户口逐渐成为择偶的主要考虑因素,从《非常男女》到《相约星期六》,电视相亲初露锋芒。在21世纪,网络也在相亲时登堂入室,成为单身男女相亲前预先了解彼此或者进行后续发展的重要渠道。从相亲对上眼,到双方步入结婚礼堂,短则数周,长则半年,即可搞定整个过程。

相亲的变迁,既反映了单身男女的观念变迁,又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