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平是丹北镇前巷村五星9组的一位普通农村妇女,19年来,她不离不弃,悉心照顾着患脑瘤而瘫痪在床的丈夫,尽管生活艰辛,但她却依旧坚守,拉扯着两个子女成了家。
走进魏建平丈夫所在的小屋,只见屋里墙皮斑驳,魏建平的丈夫就睡在一张靠墙的床上,由于天气寒冷,他的被子盖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了一只手搭在额头上,而在另一个墙角的柜子上,还堆了几床厚厚的棉被。自从魏建平的丈夫19年前患了脑瘤开刀后,他就失去了自理能力,瘫痪在床离不开人,平日里魏建平除了要照顾丈夫,还苦苦支撑着这个家。
在出事之前,魏建平也和其他农村妇女一样拥有着一个普通却幸福的家庭:彼时,丈夫王龙哎是村里大队的电工,一双儿女可爱喜人,在魏建平看来,从前的丈夫脑子聪明,是个有用的人。20多年前,王龙哎逐渐走路不稳,两年后,他被查出患了脑瘤,有病就得治”,抱着这个想法,魏建平带着丈夫到南京开刀治疗,尽管家里本就捉襟见肘,但魏建平硬是东拼西凑了五万多元医药费,出院后,王龙哎再也没能恢复成从前的健康模样,只能瘫痪在床靠人照顾。
一个七尺男儿忽然之间变成了残疾人,这对魏建平来说就像五雷轰顶,一时无法接受。除了要伺候瘫痪的丈夫,又要种地,做家务,还要抚养儿子和年幼的女儿,这对一个农村妇女来说,是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打击。家里没了收入来源,魏建平只能白天给人当小工赚钱贴补家用,晚上回来还要下田劳作,夜深人静的时候,魏建平常常抑制不住地抹眼泪,那一阵,她的体重从100多斤瘦到了只有八九十斤。
“能怎么办呢?再伤心也要把这个家操持起来,孩子们要吃饭、要上学啊!”尽管晚上哭,但第二天魏建平总是打起精神出去干活赚钱。那时,魏建平才40岁。
为了照顾丈夫,魏建平总是每天天刚亮就起床,给丈夫洗脸、梳头、做饭、喂饭,然后再去工作,中午也回来给丈夫做吃的。两三年前,魏建平又找了一份环卫工作,每天就在离家不远的马路上打扫卫生。由于夏季天亮得早,魏建平早晨五点半就要到岗工作,她总是把丈夫伺候得妥当了才出门,到了中午时分,她再赶回来给丈夫做饭和洗澡。魏建平告诉记者,为了节省时间,她大多中午给丈夫洗澡,由于丈夫没有自理能力,每次洗澡对魏建平来说都很吃力,身为女人,她要把丈夫抱到轮椅上,再推到浴室里去,他原先并不瘦,块头大的,现在比以前瘦了些。”魏建平说,如果是夏天,中午这么一折腾,她自己往往也弄了一身汗……尽管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与绝境,但魏建平却咬牙坚持了下来。
这19年来,令魏建平最愧疚难当的是一双子女,那时,魏建平的儿子17岁,而女儿还在上小学。为了让子女能够继续学业,在繁重的劳作之余,魏建平还养了两头母猪,隔三差五还去卖米,只为给孩子们筹些学费和伙食费。
家庭遭受磨难,魏建平的一双儿女也早早懂事,儿子曾经和我说过他不念书了,想回来帮我的忙。”面对懂事的儿子,魏建平把眼泪擦干,告诉儿子再难也得念书,不能放弃,而年幼的女儿,看着早出晚归的母亲,天真地问道:“妈妈,你晚上去田里喷药水看得见吗?”稚嫩的话语,声声落在魏建平的心里,她笑对儿女,硬是把家撑了起来,如今,儿子女儿也如愿成家,魏建平有了隔代孙。“女儿跟着我吃了不少苦,也没念多少书,我对不起她!”提起女儿,魏建平的心里就阵阵发苦。
陪伴是最真情的告白。19年,对别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数字,但对魏建平来说,她每天面对的是一个瘫痪在床的人,要伺候他吃喝拉撒等一系列琐碎的事情。如今,魏建平的丈夫已经能自己拿勺子慢慢吃饭,因为担心他弄脏床褥,魏建平总会在吃饭前给丈夫围上一件衣服,吃完后,她再给丈夫收拾干净。好在,王龙哎的小便问题尚能自己解决,魏建平还能安心在外干活。随着年龄的增大,魏建平有时会感觉体力不支,但为了给子女减轻负担,也为了让丈夫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她就在家里办了一个磨具小作坊,自己能做点小生意。
生活的磨难和压力没有击垮这个坚强的女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魏建平仍陪伴着丈夫,她说:我要尽自己的一份责任,让他活下去……(朱健蒋玉文/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