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日报让我们晚年生活更丰富!”

核心提示: 总有一些人与丹阳日报有着割不断又舍不得的联系,他们虽然不是报社的正式工作人员,但生活中却又常和日报打交道。他们既是丹阳日报的老读者,又是长期为丹阳日报报料、常年为报社投稿的“兼职新闻线索人”。

刘梓楚在年画宝宝评比现场2

年画宝宝评比现场

      

回顾(十) 无论是已经过去的2015年,还是刚刚开始的2016年,总有一些人与丹阳日报有着割不断又舍不得的联系,他们虽然不是报社的正式工作人员,但生活中却又常和日报打交道。不为留名,不为露脸,只为将自己的一份心意通过文字印在丹阳日报的纸张上,他们既是丹阳日报的老读者,又是长期为丹阳日报报料、常年为报社投稿的“兼职新闻线索人”。

朱如成 74岁 退休教师

朱如成老师一直是丹阳日报的忠实读者,多年来,他每年都会提前订阅报纸,读报已经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作为退休教师,朱老师闲时也喜欢写些文字用来欣赏。“晚年生活要充实,必须自己找点事情做一做。”朱老师说,抱着这种信念,他开始尝试着为丹阳日报的“老档案”等版面进行投稿,当看到一篇篇署着自己名字的稿件被印成铅字,放到报纸上后,他自己甭提有多自豪了。“感觉自己的晚年生活有了价值,也有了意义。”朱老师说道。除此之外,朱老师还积极地参加丹阳日报社举办的各类文学比赛,他写的一篇《平常的汉子非常的理念》一文还获过奖。

朱老师不仅自己写稿,还主动为本报记者寻找新闻线索,并亲自陪同记者上门采访,比自己家里的事还上心。2015年全年,朱老师为丹阳日报记者提供了大量有价值、具备正能量的线索。其中多篇都进入了年度好稿的参评。2015年1月21日民生最关注版面《我能养活自己,不要依赖别人!》2015年8月4日《脏了我一个干净全村人》等稿件都是由朱老师报料,并陪同记者登门采访而成的。稿件刊登后在朱老师所在陵口马庄村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更好地传播了社会正能量。

尽管如此,朱老师在记者发稿前都要求不要署上自己的名字,并再三表示,为丹阳日报做线索人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荣耀,这份“工作”已经融入到了他的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丰富了自己的晚年生活,他要谢谢丹阳日报给了他发挥“余热”的机会。

“不为出名,也不要登照片露脸,只是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有了体现,这样挺好。”朱老师笑着说道。

谈起新一年的合作,朱老师称会继续为丹阳日报做“新闻线索人”,多多发现一些贴近民生的线索,经过记者的采访和加工,把真善美的东西好好传播出去。

朱金富 77岁 退休教师

朱金富老师与朱如成老师都是陵口人,也是同一所学校退休的老教师。由于两人兴趣爱好相仿,便一起成为了丹阳日报的供稿者和线索人。由他参与采访和组稿的《天赐两个好儿媳共渡难关也是福》《夫妻油坊:诚信油香润乡邻》等稿件一经刊登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朱金富老师的个人价值也得到了体现。

“与稿费比起来我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倒不是为了报酬,关键是从拿稿费的过程中看到了尊重,所以我喜欢写作,写完修改后登出,感觉很有意义。”朱金富老师认为,晚年闲暇的时候拿起笔,回忆回忆旧时的一些事情,然后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再登上报纸,让更多人欣赏是一件很过瘾、很有意义的事。

虽然没有露脸的机会,但看着自己的名字随着自己的作品一起刊登,就已经是最大的肯定和回报了。“不需要拍照片露脸,能看到文字就好了。”朱金富老师说道。

在新的一年里,朱金富老师还将继续和朱如成老师一起合作,为丹阳日报创作好稿,提供更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吴二林 72岁 退休老干部

吴二林和丹阳日报结缘已经有十个年头了,他对日报有着特殊的感情。据他介绍,三十年前因为一张报纸的缘故让他拥有了一个儿子,所以,他对所有的报纸都充满着一份感激。后来,吴二林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丹阳日报的忠实读者,连续十年订报,并把丹阳日报看成了晚年生活的一部分。

近几年来,吴二林根据自己找到的线索分类,寻找不同的记者跟踪采访,完成了《“小市民日记”见证时代大变迁》等较大稿件,深受市民关注。“晚年生活比较单调,能和丹阳日报合作完成一些稿件,既丰富了日常生活也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感到很充实。”吴二林说道。

据了解,吴二林不仅勤勤恳恳地为丹阳日报的内容生产做着“新闻线索人”的工作,还积极地参加丹阳日报举办的各类大型活动。就在2015年丹阳日报举办的“中国好声音”海选赛中,记者也发现了吴二林的身影,作为丹阳日报的拥护者,年过七旬的他与年轻人一起登上了海选的舞台,出人意料的一嗓子,顿时活跃了现场气氛。“我对丹阳日报有着特别的感情,这样的大型活动,我不能不来。”赛后,吴二林激动地说道。

新的一年已经开始,对待以后的合作,吴二林仍表示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丹阳日报,只要自己身体允许会继续为丹阳日报做一份贡献。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