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的灯谜活动

核心提示: 春节、元宵期间,丹阳市文化馆都要举办灯谜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从1982年起到现在已经有了三十三年历史。

头

 

春节、元宵期间,丹阳市文化馆都要举办灯谜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从1982年起到现在已经有了三十三年历史。

文化馆的灯谜活动在文化大革命以后就开始了,灯谜内容大都是政治性为主,其次是工农商学兵,农林牧副渔之类,谜条在谜书中摘选。1984年后,每条灯谜都是从全国各大城市文化馆和工人文化宫交流的灯谜册子中辑选而来,有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卫生、计划生育、社会科学、司法和工业、农业、交通、商业及日常生活等等。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历史,范围之广,无所不有,内容丰富多彩。谜条有易有难,五彩缤纷,书法工整,吸引了很多爱好猜谜者。

1985年的元宵节,文化馆办了一次灯谜晚会,晚上六时起,馆门口就聚集了众多人在等候猜谜了。七时整,灯谜活动正式开始,馆长先请县里的四套领导班子入场,大门厅内悬挂着四条特大特长的谜条,专供他们猜谜。此时,群众都在围观和同猜,其他的猜谜群众也有序进入一、二楼灯谜室,文化馆灯火辉煌,吸引了很多观猜者。不到半个小时,一、二楼灯谜室和楼道上挤满了人群,盛况空前,前所未有,我们的馆长把当时情景称之为“丹阳的小上海”。由于全馆工作人员定岗到位,猜谜的秩序井然。

猜谜的男女老少皆有,有青年夫妻和情侣,还有在外工作回家探亲的人们,有的父女、父子带着谜书、字典等在找相对的谜条。最突出的是来自工厂的青年“猜谜专家”,他们是丹化林同军、丹棉盛元、东丝李运来、西丝张永生、粮机张小仁和供销社的罗明、贺禄宝等,如今大都是六旬老人了,仍然活跃在谜坛上。更引人注目的是还有老年“猜谜专家”,如原人行行长戴壁城、教师束柯庆和上海的林韶鸣等,人才济济,不胜枚举。他们先是个人猜谜,然后是三五成群,集思广益、攻艰克难,活动结束时,灯谜就被他们猜得所剩无几了。接着,工作人员公布未猜的谜底,有的会使猜谜专家感到惊讶,结束了,他们依旧久久不散,三三两两还在研究看未猜中的谜底的来龙去脉。

猜谜的人很守规矩,从不摘下谜条,灯谜猜中时,有工作人员在谜条下方用笔打个“钩”,同时写上谜底,让人再学习,接着发奖品,同时击鼓三声,营造活动气氛。

那次晚会后,灯谜活动空前发展,工厂来的青年“猜谜专家”回厂纷纷组织成立“灯谜组”、“灯谜社”等,还有云阳文化站成立了“云阳谜社”,工会成立了“丹阳职工灯谜协会”,使灯谜活动深入基层。同时,也有了丹阳“猜谜专家”创作的灯谜,发展犹如雨后春笋。

过去办灯谜活动是文化馆独办,后来发展到大家办,如共青团妇联、学校、居委会及商场等都有了灯谜活动,也不受春节、元宵节的限制,真是“风生水起”。特别是商场、大超市在春节、元宵节大搞灯谜活动,使购物、休闲、猜谜融为一体,给商家带来了商机。广场上也办起了灯谜活动,居委会、工厂还请书法爱好者为群众书写春联,送给群众,为灯谜活动增彩添色。

文化馆重视农村的灯谜活动,在春节、元宵节前专发一期灯谜材料,供30个乡镇文化站在两节开展灯谜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随着丹阳灯谜活动深入,灯谜已成了人们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之一,猜谜活动也发挥着互相学习,广交朋友、寓教于乐的作用,成了丹阳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责任编辑:张钰婷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