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患儿周思佳遭病魔摧残,哭着对妈妈说:“妈妈,治不起咱们就回家吧!”
一双闪亮爱笑的大眼睛,一排整齐亮洁的小牙齿,他自然流露的童真笑靥远胜一切美景,可这样美好的笑靥,却被一张密密织就的防护口罩掩去了光彩。
近日,朋友圈内广为流传的一个小视频让众人为之动容。视频中,5岁的周思佳憔悴清瘦,对着镜头外的妈妈说:“妈妈,治不起咱们就回家吧,我们不治了……”往日的笑靥已蒙尘,病魔的晦暗正肆虐,周思佳和父母不知该如何面对接下来的苦难……
天降厄运,病魔降临幸福家
今年,是刘亚红与丈夫周文祥成家的第七个年头。虽然刘亚红并非土生土长的丹阳人,但13岁就来到我市的她早就把丹阳当成了故乡。七年前,刘亚红与从武汉来丹务工的丈夫相识,由于两人性格很合拍,很快便组建了家庭,并生下了可爱的儿子周思佳。三口之家虽非大富大贵,却也幸福安宁。
周文祥在某公司做泵车驾驶员,每个月有几千元的收入,而刘亚红则在家照料孩子,做起了全职妈妈。为了方便小思佳上学,几年前,夫妻二人在开发区史巷租了一套房子。虽然家里物质上没有别人那么好,但是我们三个人快快乐乐的,过得也很舒心。”刘亚红说道。
然而,让一家三口未曾想到的是,一场措手不及的“灾难”正逐步向他们逼近。10月30日,周思佳突然发起了烧,开始是低烧,刘亚红以为孩子是因为天气变化太快感冒了,就带孩子去医院开药挂水。但是,连续挂水两天后,周思佳的病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了起来。一开始挂水后孩子烧有退的迹象,但是挂了一阵子就没用了。后来医生给思佳开了退烧药,但是也只能维持2个小时。最后,在医生的建议下,我们给孩子查了血象,结果显示各项指标都不正常,院方当即就让我们立刻转院。”眼看着孩子一天天地精神不振,刘亚红和丈夫心急如焚,立即收拾好行装,次日便赶赴到了苏州儿童医院就诊。11月3日,周思佳在苏州儿童医院进行了检查。11月5日,周思佳的血象等化验结果出来了,医院也由此确诊其患有“急性髓系白血病”,并给出了“化疗”的治疗方案。
人间有情,幼儿园集体捐款
“刚刚确诊的时候我心里像刀绞一样,为什么是我家的孩子患上这种病。那时候家里所有的积蓄只有2万多,我们又向亲戚借了几万块钱,拼拼凑凑地去苏州给孩子治病。当时我们既担心孩子的病治不好,又怕手里的钱不够,可在孩子面前却只能笑脸相对,我和孩子爸爸都很痛苦。”刘亚红一脸辛酸地说:“苏州儿童医院说要我们准备30万,孩子必须住院治疗,可我们连住院费都交不齐。后来,实在没办法,我们只能转院,去了武汉儿童医院治疗,想着费用能相对低一些。”得知周思佳的事件之后,周思佳所在的大泊幼儿园组织开展了一场募捐活动,并为小思佳做了一个精彩的小视频。
“我有一个小伙伴,他像我一样高,像我一样爱笑,但是他生病不能来上学了……妈妈,治不起咱们就回家吧,我们不治了!”视频中有周思佳如今在医院里的憔悴样子,也有他幼儿园同班小朋友们的画面。
虽然都是5、6岁大的孩子,可是他们却不断用稚嫩的童音重复着“周思佳我们想你!”幼儿园的老师和孩子的家长纷纷加入,在朋友圈迅速转发视频,积极为周思佳募捐。
小视频感动了很多网友,在大泊幼儿园和一众网友的努力下,小思佳获得了十万余元的捐款,善款全部由幼儿园转交到了刘亚红手中。
“我简直不敢相信!”刘亚红哽咽地说:“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是大泊幼儿园帮我们暂时渡过了难关,我替思佳谢谢你们,是你们让思佳活了下来。”刘亚红在朋友的指导下建立了微信号,将微信名字设为“思佳思佳加油”。她每天都会通过照片和短视频在朋友圈发布周思佳的治疗情况,并向朋友圈里面帮助过她的人道谢。她时常拿出手机,点开微信,看着记录着儿子影像的短视频,怔怔地想着下一步的治疗。
不堪重负,希望在前盼支持
当下,虽然大泊幼儿园为周思佳募集了捐款,但是白血病治疗周期长,用药昂贵,十几万元对于小思佳而言,也只能解一时的燃眉之急。自11月12日开始,小思佳已经进入了化疗阶段,昂贵的化疗费用让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变得更加拮据。“思佳现在做化疗,反应特别严重。他一直反胃呕吐,吃什么吐什么,流食也难以下咽,只能靠在医院挂营养液维持。”面对着日益消瘦的儿子,刘亚红心如刀割。
一边是孩子不停地遭罪,一边又是后续治疗经费难以凑齐。如今周文祥和刘亚红夫妇都在武汉照顾儿子,一家人完全没了收入来源。而两人的父母年事已高,且都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老年疾病,药费开销也不是小数目。
12月5日周思佳在武汉儿童医院接受了骨穿检查。在刘亚红发布在朋友圈的短视频中,孩子惊惧痛苦的哭声贯穿全程,令观者心碎。目前,思佳的化疗还在继续,而骨穿检查结果还未能得知。“现在我们就是能撑一天是一天,咬牙坚持着,但凡我有办法,就一定会救我的孩子。”据了解,周思佳的白血病病情相对较轻,其主治医师认为,如果一切干预得当,化疗及时有效,孩子的治愈率能达到95%。
“现在我们也是希望能有好心人帮帮我们,救救孩子,只要渡过这个难关就好!以后我们一定会尽全力回报!”刘亚红说,既然医生已经给了积极答复,那么她和丈夫定会竭尽全力为孩子争取生的希望。
(尹媛 刘伟 文/摄)
行善成习,量力为之
莫让“人情”、数额”成为慈善负担
11月25日启动捐助,12月5日捐助截止。在为期十一天的“用爱温暖这张笑脸”助力活动中,每天不分时段响起的电话、短信、微信、支付宝提醒铃声,已织就成绵密温暖的“爱心网”,团绕在5岁的“爱笑天使”小紫阳周围,支持他“迎战”病魔。
440余位爱心人士,27581.35元爱心善款。说实话,没想到能有这样的“成果”。毕竟,前有各种“困苦”家庭求助鲜有人问津,近有“折翼天使小煜祺”饱和集结众人关注,肖紫阳能有几许人关注?几许人相帮?即使“活动发启稿”已经待见版时,着实心里没底、未敢期盼。
出乎意料,参与者众。而且,惊喜连连。
捐助活动的每一天,都有或熟悉或陌生的身边人关心询问:“有多少人捐了?捐了多少了?”只是,往往在笔者告知具体数字时,大多会收获一声叹息——“哎,参与捐助的人倒是不少,可是,钱会不会太少了点?”不与旁人一样叹惋担忧,笔者反而觉得,这正是惊喜之一。
“爱心不分大小,一元也是祝福!”之所以在捐助启动之时便提出这般“宣言”,正是表明了我们“期待众人参与,且不以数额论英雄”的立场。
当然,捐助中并不乏“几百”、“上千”额度的单笔款项,但更多的则是百元以下,几十元、几元以及一元的捐款。小记者们在家长的帮助下,拿出了自己3元、5元甚至10元、20元的零花钱;在读的中学生、大学生,将生活费中可省的几元、几十元钱转至爱心账户;不懂线上募捐操作的年纪较长的读者,则以现场转交的方式捐出了数十元、上百元的心意……虽然身份各异、能力不同,但大多数助力者都同语道:“钱并不多,略尽绵力,表表心意。”诚然,本是毫无交集的陌生人,愿意伸手想帮,一元一分都是温暖。
报纸、微信公众号号召发动,读者、微友参与热情与日递增。而作为活动助推团队的参与者,“朋友圈转发消息”自是笔者与同事“义不容辞”之事。然而,未作“群发”号召,未用“人情”裹挟,“亲友的争相捐助”毫无疑问也是惊喜之一。
久未联系的老友,以一个“50元的红包”开启了新的聊天窗口。
“怎么突然发红包给我?”“才不是给你哦!是给小紫阳的。”“是看到朋友圈的消息了?”“是啊,看了‘微爱’里的文章,真心疼惜这个孩子,所以献一份爱心,钱不多,表表心意而已。”几句调侃谢过老友的爱心,心内涟漪还未平,竟又连续接到了几个亲戚、友人的红包。自然,又是给小紫阳的。而后周末当面遇上,几位慷慨解囊的亲友无一例外地表示——“我们可是自发献爱心,无关乎‘给面子’!”诚然,笔者期待捐款行善“不以数额论英雄”,亦“不被情谊所裹挟”,是因为不想任何一个人的行善能力“被透支”。
在此次助力小紫阳的活动中,有人说,自己首次献爱心,所捐金额也是能力之内;有人说,已经习惯了帮助有需之人,捐助多少视情况而定。笔者很是赞同“培养众人行善习惯”的“野心”,因为我们倡导和宣扬的是一种健康的、可持续的慈善文化,而并非只认“目标数字”的慈善秀。
行善成习,量力为之,我们喜见的是,抛却了“人情”、“数额”的负担,人人愿意助人且持之以恒。
(尹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