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青年才俊——薛卫忠、马俊、韦建平、杭兆俊11月27日起在丹阳176文化绿洲呈现给诸君的书画联展,确定以“守望”为主题,具有明确的现实意义。我想,这应是进入不惑之年的他们,对当今艺坛利弊思考、甄别后的理念表达和行为抉择。
书画同源,但同源而异派,共树而分条,各具面目,各有本体特征。学习书画,不二途径就是:传承和创新。换言之,就是对传统“守”、对创新“望”。书画之道,没有厚实而经典的传统作保障,创新就是空想。无源之水岂可长流?无本之木怎能参天?因此,守,是一种坚定的态度,是一种科学的方法;望,则是艺术创新的生长点,展现自我的归宿点。
师古不泥,是对守望的最好注解。如何实现?正如李可染所言:以最大的功夫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薛卫忠等四位青年才俊的笔墨语言使我真切感受到他们践行了“守望”,既见传统,又表现出了不俗的创新趋势。
薛卫忠,天资聪颖,对书画艺术有敏锐的感悟能力。习书从楷入手,奠定平正基础;继而专研“二王”诸帖,并旁涉孙过庭、褚遂良、赵孟等大家名帖。临、创并行,守、望同工,追寻着清雅却不妩媚,灵动不失厚重的书法个性。
其作品见功见性,亦传亦创,且富儒雅、平和、简净之书卷意味。
韦建平,独钟行草书,致力于孙虔礼《书谱》及“二王”。追晋、法唐、尚宋,心摹手临,得其仿佛。手札类草书作品,用笔明快果敢,点画洁净爽利,使转畅达,衄挫得当;结体开合有度,疏密有致,富有节奏,并透射出“似兰斯馨,如松之盛”的神采韵致。
马俊,自幼酷爱绘画,痴迷水墨丹青。曾游学于中国美院,深入传统,对元代王蒙、黄公望,明代沈周、文征明以及现代浙派山水均有研习。常喜徜徉于山林水际,吐纳烟霞之气,感悟造化之工。贮心应手时,妙造幽境;点画皴染间,饱含古韵;水晕墨章中,展显新意。
杭兆俊,初喜西方色彩,继游传统山水。芥子园画谱、元人山水,既成日课。观其画作:经营位置,独出新机;随类赋彩,古雅清丽。点线达情,皴法表意,深悟石涛“我自用我法”。化物象为意象,使画境成意境,使我联想到元四家的“法心源”之说。坚守着传统,努力着创新。四位青年书画家,在艺术的长廊里漫步,摒弃浮躁,忘却功利,收视反听,凝心静气,以“动静等观”的心态和身姿耕耘于墨海砚池边。
这,正是四位青年书画家的难能可贵之处。
懂得“守望”,就领悟了艺术真谛;践行“守望”,方能创造人生价值。“守”、望”之间力臻艺术人生、人生艺术的化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