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日报

核心提示: 1935年,陶伯安出生于无锡市陆区镇,长期在丹阳市新闻、文化单位工作,历任教师、编辑、记者、台长、副总编辑等职。

夕阳西下,绿草如茵,杨柳依依,牧童悠闲地骑在牛背上,唱着欢快的小调缓缓归去;一家水车,一泓碧水,一颗老树,几个车水工,组成一幅诗意盎然的水乡劳作图;一行行笔直的秧草,插秧的农人,旋转的风车,天空的飞鸟,远山和村庄,赋予了劳动诗一般的韵味……这些画面幻化为一幅幅珍贵的木刻版画,全部出自于82岁的木刻版画家陶伯安之手。这些令人过目不忘的美丽艺术作品记述了中国农村五十至六十年代的发展变迁,它们贴近生活、反映现实,承载着这位老艺术家对祖国的一片热爱,对故土的一方情怀。

1935年,陶伯安出生于无锡市陆区镇,长期在丹阳市新闻、文化单位工作,历任教师、编辑、记者、台长、副总编辑等职。现为中国老年书画协会会员、镇江市老年书画协会顾问、丹阳美协和吕凤子学术研究会顾问等,被丹阳市文联评为“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展出并获奖。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陶伯安就读于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和苏南艺术师范,有幸得到了吕凤子、匡亚明、王觉寺、卢是、吕去疾、张祖源、皮震寰等师长的教诲。1956年,陶伯安与朱广盛、耿志成、汤荣发、王惠丽一起共事于刚刚创刊的《丹阳报》,他担任美术编辑一职,工作期间经常打起背包下农村,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吃粗茶淡饭,睡稻草铺,画出了一幅幅速写,晚上在煤油灯下利用速写所得的素材,用刻刀创作了《柳荫牧牛唱小调》、《车水抗旱》、《栽秧》、《赶制车水农具》、《河泥》、《交公粮》、《母女同去收购站》等洋溢着泥土芳香和浓厚生活气息的木刻作品。期间还得到了中国美协江苏分会版画组吴俊发、陈汝勤及著名戏剧画家高马得等人的指点。

除《丹阳报》外,作品还陆续发表于《新华日报》、《健康报》、《常州日报》、《镇江日报》、《中国农业机械》等报纸杂志。

陶伯安的木刻版画记载了建国后到文革前的生活生产原貌,木刻版画全为亲身经历或者亲眼目睹的场景。陶伯安博采众长,能将中西绘画、传统与现代美术等艺术元素运用于木刻版画中,在厚实的传统功力基础上,师传统而不泥古,孜孜不倦地探索,使作品充满新意、充满生机与积极向上的朝气。众所周知,在诸多美术艺术形式中,木刻画是最费时、费力的一种艺术形式,而陶伯安却能沉下心,长时间耐心创作。他用小小刻刀抒写真性情、刻画“大世界”——圆刀的浑厚、三角刀的明快、排刻刀的工整、方口刀的大气,在他手中运用自如。

说起当年初学木刻版画,陶伯安感慨万千,他非常感谢当时省版画组对他的教导与培养。“如果没有那些专业人士的指导,我的木刻版画也没有今日的成绩。”回想当年创作的过程,陶伯安感慨万千,“还记得我在延陵的时候,那时候没有什么吃的,只有一锅稀饭和两个胡萝卜,乡亲们把这两个胡萝卜都留给了我,那是我最感动的时候。还有我在创作的时候,很多乡亲们热情地给我出主意,使我的作品更加完美。其实要刻好这些画,既要有美术的基础,雕刻艺术的细心和耐心,还要有亲身体验的经验以及和农民共甘苦共命运的心态,这样才能反映工农大众的淳朴、勤劳等特征。

就像那幅《生产队来了新会计》,如果不是在那个时代生活过的人,便不知道美孚灯、工分公布表等,也不会想到用算盘来表现会计的神韵,如果没有当时乡亲们的一些指点、提醒和建议,我作品中时代的元素、神韵就不可能凸现出来。”这些外人看来或美丽或独特的木刻作品,实则每一幅都蕴含着深意。而作品中饱含的历史背景,反映的原貌以及思想,实则亦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背后凝聚了一大群人辛苦劳动的成果。

“年轻时候只觉得木刻版画能记录现实生活,现在看来,我那个时候的木刻版画更记录了那个时代独特的背景。

把这些作品整理并收集起来,让现在的年轻人去看去读去思考,让他们不忘当年艰苦奋斗的历史,牢记艰苦、朴素、勤奋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采访最后,陶伯安说,他希望自己能用木刻版画传递出一种催人奋进的正能量。如今,他的木刻版画已被档案局收藏,并且经丹阳市档案局主编,市文联及美术家协会多位书画家讨论,最终编印成《岁月痕迹》一书。(李潇文/摄)

责任编辑:张钰婷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