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已经过去了10多天,虽然当初买的商品还有一些还在路上,但有大多已到位。然而在天猫、京东、苏宁、当当、聚美优品……这些令人眩晕的名字和大量成交额背后,又有多少货是子女为父母买的呢?记者昨专门调查走访了一些网友和市民。
到货几十件鲜见给父母
在记者询问的市民和网友中,占八成的人购物车中并没有适合给父母的东西,其中一些下单大户们,购物车里几十件商品并没有一件是给自己爸妈买的,倒是母婴类、美妆类产品在快递的送货车中占了很大比例。其余的两成人中,大部分也都是父母要求子女购买的,或者是父母有需求了才会去买。但即使父母有需求要买的,子女也不一定会成功买到。
早在“双11”还刚开始宣传的时候,在我市某大酒店工作的网友璐璐的妈妈就早早将她要买的绒衣绒裤等东西写了一张单子交给了璐璐,可最后什么也没有买成。璐璐是这么解释的:“老早放在购物车里,时间一长就忘记掉了。”其实这只是璐璐掩饰自己的借口,她表示忙着秒杀自己想买的化妆品、丝巾等,“根本就来不及再给我妈抢那些东西了,等再去的时候许多都没有了,只能说是忘了。”
不给老人买原因有很多
说起为什么没有在“双11”替父母买些东西,微友邹女士表示自己不是个细心的人,平时也都是父母点名要什么了才会买。
“其实也想过要买点什么的,但是打开网站却实在不知道要买些什么东西回家的好,以前买过两次,老人不是不满意就是觉得不如商店买得放心。”对于自己不了解父母所需所想,邹女士说,她后来很少替父母网购了。
当然她也反省自己,用点心到打折的时候多搜搜也是会买到父母称心的东西的。
微友小巧巧和邹女士有所不同,小巧巧“双11”购物节总会买一些实用的东西送回家,但这些东西在父母眼中却很多余。
小巧巧向记者抱怨道:虽然知道爸妈是替自己省钱,但是便宜的东西买回家又好用又表孝心,却总被说成是浪费,小巧巧觉得很委屈,今年‘双11’就没给老人买了。”海会新村徐女士的父母都是老教师,报纸上见多了商家欺骗消费者的事情,于是对一切促销手段抱怀疑的态度。徐女士抢了几次打折家电给父母,但父母知道是打折的时候网上抢来的后,每次电器一坏就要抱怨网上买的靠不住,又“被骗了”。徐女士无奈地说,后来就再不在“双11”的时候买东西给父母了。
买啥不重要老人重交流
网友小眭特别喜欢在网上买东西给父母,而且只买吃的,他说,给老人尝尝鲜,因为数量并不多,父母也从来不嫌贵或嫌浪费。住在新新家园的小孙告诉记者,他的父母自从玩起了微信之后,就对一切新鲜事物都产生了兴趣,知道‘双11’能打折后,父母已让我给他们买了十多件东西。”小孙表示,如果都是好的东西他也就买了,可是很多都是借着“双11”拿出来贱卖的压箱货,可他还是给老人买了,只要他们高兴就行。反正他们都有退休金,一次就在小孙的支付宝里充了3000元。
老人家的确有老人家的想法。爱跳广场舞的林大妈说,其实也没想真的让孩子买什么给自己,只是想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能多有点聊的话题。”林大妈经常看见女儿和别人聊网购、打折、双11”,聊得火热,和自己却没什么话好聊得,借着让女儿网购东西,正好可以多说几句话。”林大妈笑着说。记者昨在采访中感觉到,老人们这样的想法既单纯又暖心,网友们不妨经常听听父母的需要,在网店上多找找适合父母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