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问候日,说声“你好”更温暖!

核心提示: 11月21日是“世界问候日”,收到一条这样的问候短信,你会不会感到一丝温暖?会不会也主动和陌生人打声招呼?

4

本报讯  “你好吗?冬天来了,不论是在白雪皑皑的北方,还是阴雨连绵的南方,愿你有个愉快的周末。”11月21日是“世界问候日”,收到一条这样的问候短信,你会不会感到一丝温暖?会不会也主动和陌生人打声招呼?为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20日早上7点,记者一起床便从自己的手机里挑选了15位因工作原因留下电话却只有一面之缘,称得上是“住在手机里的陌生人”发去一条问候短信,上面写着:亲,你好,明天是世界问候日,问候一下,祝你心情愉快。之后,记者又来到动车站广场和附近的公交站台,随机选择了15位市民,或向其微笑,或点头,或开口问好。等到中午饭点,记者走进开发区新欣市场内2家客流量较大的餐馆,随机选择了10名顾客,同样对其表露微笑、点头或直接问好。

截至下午4点,9个小时过去了,记者手机里共收到8条回复,大多在表示感谢,而室外随机问候的结果却不如人意,在总共25名的问候对象中,只有7位市民对记者的问候有所回应,其中点头示意的有2位,微笑的2位,主动开口回以问候的3位。总的来说,记者在随机问候了40名陌生人后,收到的回应有15份,不足四成。在随机问候后,记者也采访了一些给予回应的市民,其中一位是在火车站附近等待公交的聂女士,记者在对她说了“你好”后,她微笑回应,什么也没说。当记者表明缘由后,她说:陌生人向我打招呼,不回应不太礼貌,可不熟悉又不习惯太热情。”另一位点头示意的谢女士则表示,其实她不太喜欢陌生人的问候,特别是男性。

如果有人在街上向她问好,她通常会先看对方的外表,再决定回不回应。而3位开口回应的市民则表示:礼尚往来吧,对方打招呼了,自己也该礼貌地回一声。

看来,现今社会,和陌生人打声招呼真的有点难。来自幸福小区的张大爷也有和记者一样的感慨:住在现在这个小区有5年了,每天进进出出,楼道里碰面的人能问声好、打招呼的不多,即便是春节也比不上以前在农村的时候热闹。”此外,女儿刚上小学的刘女士表示,之所以和邻居熟络起来,完全是因为孩子,孩子小的时候需要玩伴,小区里也有几个同龄的孩子,所以才和他们的父母熟了起来”。

也许是生活节奏加快,大家忙着低头走路,看不到身旁的路人;也许是市区的住房设计“保守”,忽略了大家交流谈天的场地,但所谓“最熟悉的陌生人”却已客观存在。扬州大学心理学专业辅导员邱倩认为,现代人普遍存在一种过度注重个人隐私的“防备心理”,尽管内心渴望交流,但怯于主动张嘴,主要是因为“面子问题”,如果想打破这一僵局,应该从告别邻里冷漠开始,重建彼此信任,亦需要每一个人主动传递善意,如上下楼可以帮忙摁个电梯,逢年过节也可互相串串门,还需要社区、工会等搭建桥梁,在繁忙的日常生活生活之余多创造些邻里沟通交流的机会,让“问候”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束丽娜 文/摄)

知识链接

1973年11月21日是第一个“世界问候日”最初是为了呼吁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呼吁世界和平,劝告有关领导人放弃军事手段,呼吁世界名流为促进世界和平发挥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世界问候日”已成为普通人之间互发问候的一个节日。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