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新生儿四大习俗

核心提示: 旧时的农村,小孩出生后有着诸多习俗,一般的有满月、百露、送夏、交周。

     

旧时的农村,小孩出生后有着诸多习俗,一般的有满月、百露、送夏、交周。

满月,孩子出生一个月称满月。这一天主人家一早就要把手艺娴熟的剃头佬请到家里,给小孩剃满月头。刚满月的孩子是男是女都得剃成“桃子头”,剃下的毛发(俗称胎毛)由剃头佬卷成小团放入小红布袋里,再由孩子的妈妈用青线缝好并串上红头绳戴在小孩手上,意在不忘十月怀胎的娘亲之恩。

这时主人家要向剃头佬送上红包(利市钱)、红蛋和糕点。临近中午舅舅家将挑着面和糕点、炮仗前来为外甥供灶,祈祷灶君老爷保佑外甥平安;接着开始祭祖(烧祖宗),明烛上香后由父亲抱着小孩向祖宗磕头,意在向祖宗报喜家中又添丁了,祈祷祖宗保佑孩子健健康康。

中午主人家要备上“满月酒”招待亲友。孩子满月后,母亲可择日抱上孩子回娘家稍住(称住娘家),但返回时舅舅家必须要为外甥送上“头趟糕点”。

百露,小孩出生一百天为百露,农村俗称交百露。这时候舅舅家又要忙乎起来,首先是要爆好炒米,炒米里要配有玉米、黄豆、蚕豆、花生,在农村花生俗称“长生果”,寓意孩子长生不老。

还要蒸上六块饼子,饼子表层中间要放一粒红枣(枣和罩谐音,意在罩住孩子平安无事)。为何只蒸六块饼子,老人们都说是代代相传,其意不知。舅舅家的炒米、饼子挑进门后,爷爷或奶奶就抱着小孩坐进事先准备的箩筐巴斗里(寓意是箩里坐巴斗,稳稳当当),并把六块饼子分别放在小孩的头顶上和屁股底下。

待一切妥当后,舅舅、舅妈就向孩子头上抛洒炒米,这时候早就聚集门外看热闹的左右邻居和村里的孩子们就一拥而上哄抢炒米和饼子贺喜,里里外外呈现了浓浓趣味的欢乐景象。

送夏,在四、五月里。舅舅家首先要置办外甥夏天睡觉的摇篮,旧时孩童摇篮有木制的也有竹制的,大多数送夏时都是选择竹制的摇篮,因为竹器光滑凉爽,摇篮里还要选配与摇篮长宽相当的小凉,小蚊帐。舅妈要细心为外甥选购过夏的鞋袜帽子和质地柔软的衣衫。一切办妥后,外婆、舅妈就忙着蒸馒头,裹粽子,最后选一个好日子,全家高高兴兴到外甥家送夏。

交周,孩子一周岁时俗称交周。一周后的孩子已能在大人的帮扶下开始学习打坐、挪步、走路了,舅舅家又要松松腰包掏钱为外甥送座车。旧时的座车也有木制和竹制两种,木制座车底部装有四个轮子,便于家人推着座车带孩子串门戏嬉;竹制座车一般是六柱圆形的,最上层的各档都装有活动的竹圈或藤圈,孩子坐在里面可任意触摸玩耍,可以引发孩子的好奇和活动。竹制座车座位空间较大,又可以让孩子随意站立转身,无意中可增强孩子的学步、走路意识。孩子周岁后开始长牙,按习俗姑姑必须向侄男侄女送上新的鞋袜帽子,孩子家也要专为舅舅和姑姑两家直系亲属备上“交周酒”,大家欢聚一堂共祝孩子周岁快乐。

新社会里,上述习俗广大农村还在延续,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条件的改善,物质文明也在不断地提升,如文中所说的“六块饼子”早已被烧饼和面包所代替,木、竹制座车”也早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塑制学步车、电子小童车,甚至电动小汽车。现在的孩子真幸福啊!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