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即将到来,电商们已经用各种“双十一礼包”进行提前预热,不少网购达人也在购物车里放满了宝贝链接,打算来次大血拼,但根据往年的经验,购物节除了消费支出大大增加,各种价格、质量以及快递等问题也将接踵而来,为此,市民在网购时应保持警惕,避免遭遇不必要的损失。
提醒一:
不盲目抢购低廉商品注重实际需要
虽然各路电商是打着“促销”、甩卖”的旗号,但每一年狂欢节存在的消费风险与消费陷阱也着实不少。经历过4年的“双十一”网购,许多消费者开始反映,在这看似降价的背后,商家们往往是将商品的价格先升后降,去年我在网上早早地便看中了一件标价为499元的短款羽绒服,那时商家还没有搞任何活动与优惠,后来临近‘双十一’,店家先是开展预热活动,我发现那件衣服的价格被提到了559,再到‘双十一’那天,价格‘降’到了509,看上去是比预热时便宜了50元,可活动开始前的衣服价格却是最便宜的”,市民王曦告诉记者。另外,还有一些买家反映,对一些店铺内的“特价商品”下单后,卖家经常不发货并表示缺货或是售罄,之前想在网上买一个榨汁机,看到一店家搞促销,我毫不犹豫就拍下了,为了不浪费邮费,还顺便买了些其它的厨房用具,后来拿到货以后,发现没有榨汁机,卖家声称缺货,愿意退返榨汁机的钱。但对于我来说,最想买的就是榨汁机,可退回去的邮费还得自己承担,只好算了。”同时,由于网上下单前无法检验实物,使得网上品质不良的假货、水货鱼目混珠,尤其是在网购电子数码产品之类较为贵重的物品时,消费者更需留意,切不可贪图价格低廉而忽略自己的实际需要与商品质量。
提醒二:
看清优惠条款利用截图来维权
去年“双十一”前,市民陈先生抢到了网上某商城的500元礼券,计划在购物节当天全部用掉。可实际情况却让陈先生犯了难,这些礼券一共有10张,且面值不等,在双十一当天,购物必须满200元才能使用一张面值最小的优惠券,算了下,真正将这些礼券用尽,差不多得消费5000元”。类似的此类“优惠”,也让一些消费者直呼“伤不起”。商家们抓住消费者有利必图的心态,而消费者往往在阅读优惠条款时也不够仔细,忽视了“优惠”背后的“霸王条款”,从而造成了一些网络消费纠纷。
此外,对于部分优惠商品,卖家常常还会标明“不予退换”等字样,不给看中折扣的“剁手族”们后悔的余地。幸运的是,国家工商总局9月11日发布了《网络商品和服务集中促销活动管理暂行规定》,从10月起,预收商品不适用7日无理由退货”、赠品不享受三包”等商家的“霸王条款”被视为违规。
规定明确了第三方交易平台不得采用格式条款设置订金不退、增加限退条件等排出或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免除商家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相关部门提醒,消费者在购物时应随手截图,尤其是针对预付费的商品需保存预付费的相关信息,以便日后维权使用。
提醒三:
莫名链接不要点确认支付要谨慎
每年的网购节到来前,在消费者做好血拼准备的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也布下了陷阱,因个人信息泄露、点击莫名链接、木马盗取密码等造成消费者损失的事件屡有发生,这其中也与市民自我保护意识不够有关。为此,笔者提醒消费者,不要登录陌生人发来的网址链接,防止手机被植入木马软件;不要将手机短信发来的验证码、密码等信息告知他人,避免账号被盗;及时挂断电话上门的“淘宝客服”,通过聊天软件与对方进行核实。
付款时,仔细确认需付金额、欲购商品和收货地址,有些消费者习惯用支付宝快捷支付,注意在支付前设置密码,尽量设置得复杂一些,包括多重防护,如指纹密码等。支付后,应尽快解除银行卡、支付宝与网购账户之间的相互绑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