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不到7点,展启林就得骑上他的摩托车,从东门的家出来,赶往丹阳市康复中心。一年365天,8年来,他天天如此。
展启林是那里唯一的一名医生,自退休后一直在中心常驻工作。
记者找到他时,他正在为中心内患病的老人开着处方。冷暖交替,老人们都不大适应,看病的患者比平时多了好几倍,展启林笑着对记者说道:赶上病号多的时候连饭都来不及吃,有时候赶上我自己身体不舒服,就会更加疲惫。
但是一想到还有这么多老人需要我,我就放心不下,忙不迭地赶过来。”展医生所说的老年康复中心坐落于新民中路的一个弄堂之内,远远望去并不显眼。近十年来,这个只有1名医生,5名护士的机构以其坚韧如石的信念和温润如水的服务静静地为在养的老年患者们去病除痛,带去温暖……
展启林从前是丹凤医院的医疗科负责人,有着多年的临床经验,退休后来到丹阳市康复中心工作。自从丹阳市康复中心实施医养结合的管理模式后,展启林的工作量就更加大了起来。“从前都是日常帮助老人开开药,督促他们口服,后来就是要给他们看病了,这样100多号老人看起病来,我的工作量就大了很多。”展启林每天早晨都要查房,仔细询问每一位老人的身体状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早些实施救治。
“因为是老年人,也有曾经十分危险的诸如心脏骤停、呼吸困难甚至休克的情况发生过,每个月都会有几起。如果是白天我就立即进行抢救,我们这里每个人都会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以便能及时救助病危老人。如果是半夜老人发病,值班护士就会第一时间通知我,电话里能解决的我就在电话里指导护士操作,电话里不能解决的我就会骑车赶过来。”10年间,展启林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患者家属向他表达过感谢了,他只记得每天上下班时所见的晨曦初现和日落西山,只记得100多位老年患者的名字和每个人的病种,只记得每种药品的适用症状和不良反应……“我们为老人家做这些事都是应该的,是医生就要治病救人,这是我的平常工作,都是职责之内的事。我希望所有在康复中心的老年人都能健健康康地度过晚年。”今年28岁的陆宛淋已经在丹阳市康复中心工作6年多了。6年前,毕业于盐城卫生技术学院康复学专业的她兴致勃勃地来到丹阳市康复中心报到,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其实我刚过来的时候很失落的。”陆宛淋笑着对记者说道,刚来的时候我刚刚大学毕业,心里向往的是大医院舒适的办公环境、专业的医疗队伍和年轻的同事群体,但是我到康复中心却发现与想象中的太不一样了。不仅外部环境十分老旧,而且整个工作团队只有我一个年轻人,没有一点朝气和活力。那时候我就想,赶紧考个康复师资格证,跳槽去大医院算了。”但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她的想法。她负责的一个身体欠佳的老人,在一个早晨不慎跌倒,导致右腿骨折。第一次遭遇意外的她显得十分惊慌,赶紧打电话给老人的家属。原以为,家属会因为老人受伤而向她理论,没想到家属却非常理解,还感谢她日常对老人的照顾。“那次之后我的内心有了很大的转变,再加上后来看到同事们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我就决定了,要把这项工作做下去。”如今,陆宛淋已经能胜任自己的工作了,有时候还会去帮帮别的同事,做做杂事。她告诉记者,康复中心自2007年创办以来,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46张床位的专业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现有1名管理人员,1名医生,5名护士,1名药剂师,1名康复训练师及部分后勤人员,已经入住120名老人,其中三分之二都是中风偏瘫患者。“我们这里的工作人员不多,工资也都不高,所以大家都是身兼多职,干很多工作,挺不容易的。”陆宛淋感慨地说道:“我觉得养老事业是一项值得一辈子做下去的事业,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所有老年人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健健康康地安度晚年。我父母也非常理解、支持我的工作!”(刘伟 毛彩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