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她用“心”追寻“最佳和谐”

记全国“标兵人民调解员”徐腊娥

核心提示: 陵口镇司法所所长徐腊娥,创立了丹阳市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徐腊娥调解工作室”,缝合了家庭裂缝,修补了邻里间隙,讨回了人间公道,当地老百姓亲切称她为“家里人”。

徐腊娥在办公室办公2

徐腊娥在办公室办公

徐腊娥与村民聊家常

IMG_5948

徐腊娥与村民聊家常

25年来,她把美好青春献给了日复一日的接待调解,累计成功化解各类纠纷1740余件,帮农民工讨要工资65起计480余万元,处理工伤事故20余件计540余万元,防止民间纠纷激化60余起,先后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司法助理员”、全国“标兵人民调解员”、江苏省“群众心中优秀司法所长”、第二届“感动丹阳十大女性”等荣誉称号。她,就是陵口镇司法所所长徐腊娥,创立了丹阳市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徐腊娥调解工作室”,缝合了家庭裂缝,修补了邻里间隙,讨回了人间公道,当地老百姓亲切称她为“家里人”。

从零开始

“门外汉”一干就是25年

走进陵口镇司法所,一间办公室上挂着“徐腊娥工作室”的牌子,这既是所长徐腊娥的办公室,也是她的调解室。今年50岁的徐腊娥说自己从事基层调解工作已有25个年头,她在自己的调解之路上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也收获了成功和喜悦。

1990年,徐腊娥来到了陵口镇司法所工作,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法律知识的她来说,干司法工作是个“门外汉”。上班之初,怎样做好工作成了徐腊娥的一个难题。为了尽快掌握岗位知识,她从零开始,边办案边学习,慢慢进入了角色。“刚开始的时候,我特别爱跟着所里的前辈去调解案子,学习他们是怎么调解的,同时也向他们请教调解方法,慢慢地积累经验。”徐腊娥说,除了经验,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也很重要,因此她一有时间就会翻看法律书籍,为自己“充电”。1994年9月,她参加苏州大学(法律专业)函授班学习,慢慢地,她熟悉了调解这份工作,开始独立办案。1997年至今一直担任陵口司法所所长。

情系调解心为民

追寻那“最佳和谐”

交流中,徐腊娥告诉记者,对她而言,人民调解工作是一种坚持,更是一项事业,她始终认为“小事不调变大事,群众利益无小事”。小到婆媳不和、赔偿纠纷、离婚纠纷,大到农民集体讨薪、工地非正常死亡事件,每次她都及时到场调解,几十年如一日,不管白天黑夜和节假日,到当事人家中现场调解是徐腊娥最常用的工作方法。最近几年,徐腊娥所在的辖区,城乡一体化建设、村村合并、拆迁安置等工作纷纷上马,由此引发的各类矛盾纠纷大幅上升。其中绝大部分纠纷具有群体性,易激化、难化解。如不及时调处,不仅会影响区域社会稳定,还会严重影响工程进度。

有一年的除夕前,陵口镇包工头陆某,因建筑工程发包人郦某未及时结清67万元工程款,导致陆某无法结清农民工工资。陆某及手下30多名农民工堵住郦某家门,扬言要将建好的房子卸门砸窗。事态紧急,一场械斗一触即发,徐腊娥立即出面,将双方当事人召集到陵口镇矛盾调处中心,并责令包工头陆某动员手下工人离开现场,不听从劝告者,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在她的耐心调解下,到除夕下午5点,双方终于达成调解协议。30多名农民工高高兴兴地拿着工资回家过年,一起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纠纷圆满化解。稳定压倒一切。多年来,徐腊娥始终视自己为维护社会稳定第一线的战士,往往丢下自己的小家、顾不上自己的父母子女。

2013年2月25日,陵口某企业建筑工地一雇员不慎从施工现场二楼摔落倒地,经抢救无效后死亡。得知这一信息,正在外地开会的徐腊娥立刻赶赴出事现场,安抚死者亲属,避免事态扩大。

“不拿125万元的赔偿,把大楼烧了。”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死者亲属的情绪非常愤慨,召集40多名亲友围在建筑公司门口大吵大闹。徐腊娥带领司法所成员一面在现场耐心劝说,一面会同有关部门立即召集工程及承建单位负责人,明确责任,商谈赔偿事宜。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她深知这类事件必须“处置在早”,才能使受害家属获得补偿。因此,她迅速组织双方谈判,受害雇员亲属方首先提出了125万元的赔偿请求。但建筑公司认为,依据相关法律规定,结合死者的年龄、被抚养人的实际状况进行测算,只能赔偿63万元。

当受害者亲属得知赔付方案相差甚远时,一片哗然,群情激愤,调解一时处于僵持局面。面对这一情况,徐腊娥又与责任主体方协商,直到次日凌晨3时,双方终于达成协议:责任方同意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赔付63万元,考虑到家庭困难,给予人道补偿22万元。调解后第二天,徐腊娥又责成责任方立即将赔付资金全部付给受害者亲属。这一起雇员伤害纷争在徐腊娥的调解下,三日内成功化解。但为平息这场纠纷,徐腊娥整整两天一夜没有睡觉。

舍小家为大家

百姓口碑是最大动力

“做调解工作不光要有热情,更需要智慧和技巧,只有方法好、路子对,调解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调解工作中,徐腊娥认为,调解工作就是要会和群众打交道,会和群众说话,不能在办公室里高高在上,而是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其次要以心换心,只有真诚待人,以心换心,才能把司法工作的服务质量提上去,才能为法治丹阳出一份力量。

“在从事调解工作中,不免牺牲一些个人的时间。”说到调解工作中的辛酸,徐腊娥坦言,记得有一年,因为一个村里的分田纠纷,她连续一周和同事赶到村里协调矛盾,每天都要到深夜十二点多钟才回到家,家里人看到她带着一身疲惫回去,也埋怨过;遇到突发情况,她一个电话就要直奔事发地点,家里人也不理解过。但是慢慢地,从乡亲们的赞许中家人们也了解到徐腊娥做的是一份化解矛盾、增进和谐的工作,知道她踏踏实实做事业的心情,也就逐渐理解了。后来每次她出门时家人会叮嘱加件衣服,回家准备点热汤热水,有了家人的理解,徐腊娥的工作更有干劲了。正是有了这样一个理解我的家庭在背后默默支持,我才能在人民调解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稳。”

2010年,徐腊娥工作室”正式成立,开创了丹阳市司法行政系统以个人名字命名调解工作室的先河。在“徐腊娥工作室”,她以真心和宽容,以耐心细致的一张“婆婆嘴”,架起了一座与群众心灵相通的连心桥。在做好矛盾调处的同时,徐腊娥还注重事前预防。她结合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创办专门的法治宣传小册子,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法律知识;同时利用纠纷调处的机会现场说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法治教育,特别是对当前发生越来越多的由房屋拆迁引发的老人居住、赡养纠纷,她都亲自到事发家庭召开“家庭会议”,耐心细致地向家庭成员讲授相关法规知识和身边典型案例,真正做到“调解一件,教育一群”。

金杯银杯,不如乡亲们的口碑,“徐腊娥调解矛盾,一碗水端得平,大家都服她。”乡亲们发自内心的话既是对她的赞赏也是对她的鞭策。她会始终不变地以一颗舍小家为大家、公平公正的公仆心,坚定地在调解道路上走下去。曾有人问她:调解工作这么辛苦、这么累人,弄不好还得受夹板儿气,你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她微微一笑说:“用心做就好。”(蒋跃军 曾丽萍文/摄)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