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发文《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家长要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对孩子因材施教,反对“虎妈狼爸”。对于教育部新发文的家庭教育指导意见,记者昨走访发现,家长中有赞成的,也有觉得“虎妈狼爸”对孩子严加管教确有必要的,而更多的家长则表示,不是自己不想给孩子减负,而是课业太重、竞争太激烈,逼得自己要做“虎妈狼爸”。有家长直言:因材施教我理解,但在竞争的环境里要做到温情教育实在太难。”
意见:
要求家长不做“虎妈狼爸”
《意见》明确,教育孩子是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法定职责。
学龄前儿童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培养孩子健康体魄、良好生活习惯和品德行为,让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小学生家长要督促孩子坚持体育锻炼,增长自我保护知识和基本自救技能,鼓励参与劳动,养成良好生活自理习惯和学习习惯,引导孩子学会感恩父母、诚实为人、诚实做事;中学生家长要对孩子开展性别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孩子积极学业态度,与学校配合减轻孩子过重学业负担,指导孩子学会自主选择。《意见》中最受关注的,是文件中明确要求,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不做‘虎妈’狼爸’。”
热议:
面对竞争温情爸妈很难做
教育部“指导意见”引起很多家长和网友热议。记者昨走访多位家长发现,超过半数的家长都认为,现在孩子从小就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如果“减负”就根本竞争不过别的孩子。“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上哪个学不要竞争?孩子想上个好学校,就需要拼分数。”市区一位家长束女士说,自己身边很多朋友同事的孩子都是这么一步步考过来的,她认为教育部发话不重要,关键是能否改变现在竞争激烈的环境。对此,家长金先生坦言,有的时候我们也想是不是管得太紧了,但是总是听到身边的同事、朋友说起自己的孩子取得了好成绩,就觉得自己的孩子落后了。”也有家长对《意见》持正面看法。在机关工作的王女士认为,我觉得里面提出的‘因材施教’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两个概念都很好,毕竟现在孩子面对的诱惑太多了,如果父母不严格管教孩子真的很容易产生惰性。”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人告诉记者,他们夫妻倒是培养出一个名校毕业的儿子,现在在美国工作生活,日子过得很好。但是听说家里拆迁,他第一时间就把自己的账号发了过来,再三告诉姐姐和妹妹,分给他的钱就打到这个账号上,可现在照顾二老全靠他生活并不富裕的姐姐和妹妹。至于他如何为外国人卖力,以后会不会回报祖国,
老人说,不知道。老人觉得教育孩子、孩子是否成材真不能看分数。
现在,中国人才太多,到了进行素养教育的时候了,培养出踏踏实实、有温度的人最可贵。
经验:
并非一定要走“虎狼”之路记者走访发现,虎妈狼爸”类家长在我市随处可见,他们除了受到“棍棒底下出孝子”一类传统观点的影响外,虎妈狼爸”们普遍认为,孩子如果不严格培养、多学点才艺,就难以在巨大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不过也有许多家长对此并不认同,市中医院荆女士曾经培养出16岁就上清华的“神童”儿子,她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家长,需要做的就是要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认真听课、准确按时完成作业,做不到这一点,另外给孩子“加码”就很危险。还有一点无法回避,每个孩子都存在智力方面的差异,尽管后天努力能改变一些,但并不可能有质的变化,她理解的因材施教就是这个。在身边的朋友都把小孩送去各类兴趣班的“大趋势”中,家长瑶瑶妈很淡定。
她告诉记者,自己从来不逼迫女儿去参加不感兴趣的学习。像舞蹈、画画、钢琴这样的兴趣班,如果孩子愿意练就学一点,没兴趣就同意她不去。因为我们认定,这人山人海学钢琴学画画的没有几个今后会靠画画、弹钢琴吃饭。”我市今年高考文科第一名徐梦滢考取了北大,她母亲胡女士说,孩子从小到大没有上过任何的兴趣班或者培训班,家长与老师也不熟,女儿主要是自己愿意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