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部门统计,全国有近40万人叫“国庆”。记者近日了解到,丹阳叫“国庆”、建国”、建中”、建华”等与国庆节相关名字的市民有800人左右,虽然近几年这种名字少了很多,但国庆期间出生的小孩家长们大多都会把“国庆”的内涵寓于其中。
今年10月1日,丹阳几家医院出生了好几名“国庆宝宝”。记者昨在市人民医院产科采访时了解到,该院10月1日当天有两个男婴降生,宝宝家长都表示,虽然宝宝的大名还未最后确定,但因为是生在国庆节,给孩子起名也会更加认真点,希望有更深的含义。
50后:王国庆
出生于1955年国庆节的王国庆先生曾在乡镇企业和供销系统工作过,已60多岁了,他在接受采访时说,那个时候他爸爸给他起“国庆”这个名字在村里来说还是很时髦的。那时他许多同学的名字还是“腊宝”、“秋根”、冬苟”这样的层次。他说,那时起名字虽然不像现在那么左翻字典右琢磨,就是个符号,但他这个名字在当时叫起来是响当当的。他孙子出生时,在城里工作的儿子和儿媳在网上查了一个多月,满月后才将名字定下来,他仍然觉得孙子的名字未必就比他这个当爷爷的名字响亮多少,因为他到现在也没弄清孙子的名字到底代表一个什么含义。
60后:左国庆
生于1962年10月1日,今年50多岁的左国庆目前在丹凤影剧院分管钱塘宾馆,已经有了外孙的他生活快乐,在丹凤影剧院转型过程中做过多项工作。他这样说道,在他出生的那个年代,起这种名字的人非常多,他的同学中就有好多名叫“国庆”,叫“建国”、建中”、建华”的更多,那个年代起这种名字基本上属于“标配”。
70后:陈国庆
在外地某国企工作的陈国庆在我市一酒店大堂接受了记者采访,他说,中秋未能看望父母,国庆节家属和孩子出去旅游,他一人赶回来看望父母。说到他的名字,陈先生说,因为生在国庆节,当时他父亲毫不犹豫地给他起了这个名字,虽然当时说,以后有好名字再改过来,但是后来发现叫这个名字的人并不多,而且这个名字很有纪念意义,尤其是这几年,陈先生越来越觉得他父亲很高明,在他看来,这个名字是真正的“高大上”。
80后:陶振国
在我市一家生态园,记者见到了回乡探亲的在上海某贸易公司工作的陶先生。他说,工作几年,长假都没有回家,今年国庆又刚好是他而立之年,特地回乡看看父母,和亲友们聚聚。
他说,他的名字是他爷爷起的,因为按辈分他是“振”字辈,生日又刚好是国庆。他笑着问:你们是否觉得这个名字太老成了?在前两年也许是,这两年我这种名字有时还是很沾光的。我们老板有一次就和我开玩笑说,你这名字听着就叫人心里踏实!”他认为,现在的名字五花八门,但他这个生在国庆节的人名字中带一个“国”字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
国庆宝宝:小名跃跃
10月1日在市人民医院当上新妈妈的徐金洁昨告诉记者,他们先给孩子取了个小名叫跃跃,孩子的母亲是做会计的,孩子的爸爸在常州工作,两人都念过大学。他们觉得,这个“跃”字对国家、对家庭、对孩子个人都有明确的正能量,孩子父母会根据这个“跃”字进一步确定孩子的大名。
专家说名:每个名字背后都折射出时代的烙印和变迁,丹阳人起名也承载了某种时代特征。
我市谱牒专家吉育斌昨告诉记者,这几年他参与修订了几十种家谱,接触的人名不计其数。他认为,名字不单纯是一种代号,还承载了父辈的愿望、甚至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国庆节出生的人都希望把名字起得更有意义也是这个原因。不同时期名字的变化,折射出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价值追求的提升。金宝、伟富、国庆、援朝、卫国、卫民、跃进、建国、超英、振华、娜、丽、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些具有时代特色的名字应运而生。有时看看名字,就知道这人大致生在哪个年代。如1977年至1983年改革开放时期,繁复归于简练,伟、娜、海、萍、刚等“单名”盛行,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们追求“简单”、宁静”的生活。上世纪90年代起,起名更讲究意境和独特,涵、子、博、雨、欣、轩、佳、思、琪、浩、晨、昊、嘉、宇、飞等等名字千姿百态,陆续登场。今后起名,人们则会更多地倾注于个人情怀,以呈现文化底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