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身汤”、瘦身果”,真的有效吗?
上周,市民李先生发现自己手机朋友圈冒出了一种“瘦身果”。“以前只听说过汤剂瘦身,还没听说过吃干果瘦身的,所以我就花一百多元买了一盒,一盒只有15颗。”购买后,张先生吃了几次就没再吃。记者昨调查得知,遇到这种状况的并非李先生一人。记者采访发现,不少市民的朋友圈都出现了“瘦身汤”、“瘦身果”,且品种多样。那么,这些“瘦身果”到底是什么?
代理商:
亲身体验,安全有效?
市民曹女士最近也曾在网上购买过类似产品。“我当时买的一种名叫6降快瘦汤的产品,380元两盒,每天都喝一小包,不过到现在为止还没觉得有什么作用。”曹女士表示,她在网上还看到过瘦身果之类的产品。
“我曾经询问过代理商,对方说,130元只能买15颗,并称效果明显且绝对安全。添加微信后,我看到对方的朋友圈满是净颜梅、玛咖片的介绍信息,不仅有纯宣传的图文广告,还有不少消费者的购买记录被晒出。”曹女士怀疑吃了瘦身果是否真的有效果,代理商在第一时间便给她发来了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中国平安保险集团的百度说明,意思是,这种净颜梅有以上认证或支持。另根据她朋友圈的图片,在产品包装盒外侧上写着:已通过国际五大最权威认证”。
监管部门:
不能听凭商家忽悠
在市民小陈的朋友圈,某些好友的“瘦身果”信息也反复刷屏。虽然也有减肥计划,但她却表示自己并不会购买。小陈认为,先不说质量和效果,单看他们发的图,画质很差极不清晰,而且文字也比较粗鄙,让人不放心。记者了解到,因为“瘦身果”是要进嘴吃的,若它是食品,必须有QS标志;若为保健品,要有“蓝帽”;若是药品,更要取得药品生产批准文号,且不能自由买卖。记者对比发现,在此类广告中,有些包装盒的侧边是有QS标志的,但有些却没有。
对此,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表示,从外包装看,没有明显食品、保健品、药品的标记,可以基本定性为三无产品。且不说美国、欧盟的检测,只要在中国销售,是保健品就必须要有“蓝帽”标志。知情人士表示,如果只靠朋友圈卖梅子做微商,肯定会赚,但挣不了大钱。如果金额数量巨大,不排除传销的可能。
医生:
没有食物能起减肥效果
种类繁多的瘦身产品真的能瘦吗?它们所谓的卫生认证靠谱吗?市民王女士一直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总在各方探听有效的减肥方法。前段时间,她的朋友圈里也冒出了一个卖“瘦身果”的微商。我当时看她朋友圈每天都要发好多条,还有不少买家反馈,我就心动了。”王女士立马买了一盒,一拿到手就按照卖家的说明一天一颗地吃了起来。
“这减肥果子就像话梅一样,口感不错。那天中午吃了一颗,到晚上就肚子痛拉肚子,排便变得挺通畅的。”王女士一连吃了一个礼拜,每天似乎都是一样的状态,肚子痛拉肚子但是排便的状态就像病态的拉稀一样,
这让她有点担心了。“再吃了一段日子,我发现就没啥效果了。
也不会降低食欲,也没让我体重下降。”记者看到这款产品的配料表上写着:糖渍青梅、青梅、低聚木糖、食用盐、抹茶粉、甘草粉、荷叶粉等等。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一位李姓医师昨告诉记者,从配料表上看,这些并不会影响人体健康。“这些材料都是用来通便的,它们可以减少胃的吸收,从而减少脂肪的吸收。不过,单靠吃东西减肥,十有八九会变成增肥。”这位医生说道,没有任何食物可以起到减肥的作用,只能说热量、脂肪所含多少。”另外,医生表示,在配料表中提到的甘草粉,已经涉及到了中药的范畴,如果加入了药物成分,那么这一款“减肥果”就不能算是保健品了,应该称之为药品。“药物减肥有短期效果,但是危害大。
对于减肥患者的建议,一直都是控制饮食,增加运动,这样才是合理健康的减肥方法,单靠干果、汤剂减肥,真的是不靠谱。”医生提醒市民,商店、朋友圈里眼花缭乱的减肥果子、减肥胶囊等,安全性很难保障。很难避免一些不法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会在减肥保健品中添加违规成分。如果长期服用,会对身体造成损害。所以,在购买减肥保健食品前,除了要核实产品的真实性外,最好能找正规医院的内分泌科或健康医师咨询,确保对自身没有伤害。(马骏)
海外保健品,更“神”一筹?随着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的流行,微商得以兴起,代购一族也日渐壮大。而最近,保健品代购似乎越来越受到小伙伴们的青睐,难道这国外除了“月亮比较圆”之外,连保健品也更“神”一筹?昨日,记者采访了多位海淘保健品爱好者。今年25岁的刘女士毕业后从事文字工作,她告诉记者,由于长时间面对电脑,害怕过多的辐射让脸部长斑,于是一直寄希望于服用一些美白淡斑产品,工作一段时间后,总感觉自己的皮肤没以前那么好了,然后在朋友圈看到有同学在做海外保健品的代购,就找她咨询,她根据我的情况推荐了几款产品,说两周就能见效,我有些心动就买来试试了,之后用了一段时间,感觉还是有点效果,所以就一直有用。”而被问到对海淘保健品的质量是否有过担心时,刘女士表示,一开始是有过顾虑,后来认为发达国家的产品质量监督应该很到位,所以就开始大胆服用。
此外,今年6月刚刚大学毕业的王昕源同学也是一位保健品囤积迷,护肝片、氨糖、大豆卵磷脂是给爸爸和奶奶吃的,胶原蛋白、蔓越莓、葡萄籽是给自己用的,囤积是因为邮费的问题,而且保健品最少要吃2、3个月才有效,所以一次就多买一点啦,”王同学告诉记者,自己的这些保健品都是从朋友那买的,朋友在澳洲上学,平时也用这些保健品,所以质量和效果都有保证。
难道国外的保健品真的这么“神”?为了了解更多关于保健品的知识,记者来到开发区金陵路,走访了多家药店。出乎意料的是,在记者走访的4家药店里,均不销售国外的保健产品,因为进口关税较高,再加上真假难辨,就连国产的保健品都会出现很多假货,所以主要出于这两点,药店一般也不会进这些洋牌的保健产品,”药店老板表示,对于国外的保健产品他缺少了解,但国产保健品至少是针对亚洲人体质生产,并且国内的保健品还必须通过食药监局的批准,戴上“蓝帽子”标志才可以上市,所以从这点来说,市民对于国产保健食品是可以放心服用的。
除了药店,记者还询问了相关专家,在医院从事营养师工作的秦医师告诉记者,对于那些被传得神乎其神的保健品,不论国产还是洋货,并非吃的越多越好,就以最常见的维生素来说,如果我们从一日三餐的正常饮食中已经可以获得满足人体所需的维生素C了,再额外地服用保健食品就有可能导致肾结石,此外,保健食品在国外大多是被用作膳食补充剂,其监管比中国食药监管要弱的多,所以海淘的保健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靠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