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阳街道安巷村82号,记者走进了李家金和肖红夫妇开的豆腐坊,这片不大的地方既是他们工作的场所也是他们的“家”。自从五六年前离开老家安徽芜湖后,李家金就带着妻子肖红一直在丹阳打拼,由于磨豆腐是个耗时又耗力的活儿,无暇顾及家人的他们只好把长辈和两个孩子留在了老家。每逢中秋,尽管思念着亲人,盼望着团聚,但夫妻俩始终“扔不下”手中的豆腐,一连好几年,这样的佳节都是在豆腐坊里度过的。
为了生计来丹做豆腐
肖红告诉记者,她和丈夫都没有什么文化,在安徽老家也一直没有找到可以糊口的工作,眼看两个孩子落地,再不想办法赚钱就快养不起全家了。
于是作为丈夫的李家金选择来离老家较近的丹阳找事做,等安顿了以后再接肖红一起过来打拼。然而生活的艰辛让夫妻俩深知赚钱的不易,尤其是两个异乡人在陌生的丹阳,维持生活更加不易。经过苦苦思索,最终他们在安巷村租了两间房开始了做豆腐的生意。
“人生有三大苦,撑船、打铁、做豆腐。我们做的这个行当不苦是不行的。”肖红这样来形容她和丈夫多年来磨豆腐的日子。她称,自己和丈夫每天只能睡4个小时,而且还要分两次睡,无论刮风、下雨、下雪,他们凌晨2点起床,空着肚子卖豆腐,等所有豆腐卖完最晚有时10点才能吃上早饭,回来稍微休息一下,下午2点又要开始做豆腐,通常都要深夜12点休息。一天一天,别说是节日了,周末周日他们都区分不出。“我们每天定四个闹钟提醒起床,有时候看着时间上显示2点,恍惚得都不知是凌晨还是下午!”肖红说,为了生计,他们再苦也坚持了下来,无论如何,这些年的苦也没有白吃,条件较之在老家要好了许多。
每逢佳节豆腐坊里过
谈起今年的中秋节怎么过,李家金和肖红异口同声地说:在豆腐坊里过!”原来,即便是中秋团圆的日子,他们的豆腐生意是不能断的,别人在庆中秋,他们也要保证节前节后的豆腐供应。李家金称,在丹阳做豆腐做了这么多年,已经有了长期合作的客户,对于客户,自己有着一份诚信要守,那么休息就成了“顾不上的事儿”。肖红也很支持丈夫,她来丹阳这几年从来没有逛过街,平时总是利用休息的时间把家里收拾好,把饭菜准备好,让丈夫没有后顾之忧。
就算是中秋佳节,肖红也是同样的忙碌,根本顾不得营造节日的氛围。“手脚慢的话,吃饭的时间就少了,那么干活的时间就不足,第二天休息的时间也会变少,所以根本顾不上过什么节。”肖红描述称,来丹阳后,每年的中秋节她都是和丈夫在豆腐坊里度过的。与平常日子不同是,他们忙完后无论多累都会打个电话问一问在老家的孩子和长辈们的近况。“肯定想他们,希望能和他们一起过节。”肖红说道。
再熬几年接娃来团圆
记者了解到,李家金和肖红有一个6岁的女儿和一个5岁的儿子,姐弟俩只有在每年暑假的时候才能由奶奶带着赶到丹阳和爸爸妈妈小聚,其他大部分时间都不得不与父母分离。肖红也深知孩子的假期不止暑假,还有很多小长假的机会可以团聚,像中秋节这样的假期,两个孩子是完全可以接到丹阳来和他们一起过的,可李家金和肖红从来都没有这么做。
李家金和记者算了一笔小账:自己开面包车去接一趟,油费加上过路费加上中途的饭钱,少说也要近四百元,小长假最多休息三天,没聚多久又得送回老家,费用还得再算一次。
这还没算上“误工”的费用,因此,对他们而言“小长假短聚”实在有点奢侈。
夫妻俩决定再熬几年,等熬到女儿和儿子都大了,把他们接到丹阳来上学,那时就算再苦再累,全家能团圆在一起就是“甜”。李家金坦言,自己和妻子都是80后,趁年轻身体还健壮的时候多赚点钱,给孩子们打好基本的物质基础,待把孩子们都接过来的时候,有天他们能跳出豆腐坊,在属于自己的房子里过团圆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