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埤城,有这样一个家庭,祖孙三代多达8人从事教育相关工作。他们承前启后,矢志育人,用热情和生命诠释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真谛。昨天,在第31个教师节之际,本报记者走进这个教师家庭,用笔展现他们“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崇高精神,并以此传达对广大教师的敬意。在此,对所有用生命烛光照亮人类未来的教师们道一声晚来的祝福:节日快乐!
“传授知识是做善事”
以教书为业,三代相传,既传男,也传女,从爷爷邵振声到孙媳妇李金霞,丹阳埤城的邵氏家族中有8人从事教育工作,有大学教授,也有中小学教师,有当校长的,也有做普通教师的,有在外地工作的,也有在本地工作的。对他们来说,传授知识是做善事。年逾六旬的邵志伟老人是邵氏家族第二代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作为一位退休教师,邵志伟经历了跌宕起伏的教师生涯。从最初的受父亲影响走进教师队伍,到“文革”时期社会地位最低的“臭老九”,再一步一步成为教师队伍的带头先锋,邵志伟初心不改,一直秉持着自己做人、为师的宗旨,数十年来从未改变。
“从我父亲到现如今我的儿媳,邵家的三代人中大多数都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邵志伟说,受父亲邵振声的影响,全家人在做人上讲求正直,在为人师表上,邵家一门治学严谨,爱护学生,乐善好施。这样的准则经过数十年的沉淀,已经和邵家人的精神紧紧结合在了一起。“我记得,那一年我刚刚做老师没多久,由于各种原因,虽说在教师岗位上,但却没有薪水,全靠家中长辈的接济,一个月我能拿到十块钱。”邵志伟表示,当时他已成家,由于可以在单位免费吃饭,这十块钱对于他们家来说也凑合着能过日子。不过,邵志伟每个月却从这十块钱中拿出五块钱来给他班上的一个学生。
“我记得,那个孩子是个孤儿,生活非常艰苦,但学习很认真。作为他的老师,我当时觉得自己有义务去照顾他,让他生活地更好些,从而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学习上。”数十年过去了,当年的这位学生如今早已长大成材,对于老师当年的恩情,他并没有忘记。邵志伟说,逢年过节,这位学生都回来看望他。实际上,像邵志伟这样做的邵家人有很多,他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了一个又一个寒门学子。
“做教师要先做人”
昨天是第31个教师节。据邵志伟回忆,1985年有了第一个教师节。在我的印象里,那一年市政府组织我们全体老师一起开了个大会,之后发了些慰问品和慰问金。家长送礼的事情那时候一件都没有。”邵志伟表示,如今时代不同了,家长送礼竟然成了一种风气,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作为邵家的第三代教师,李金霞表示,她周围基本上没有出现教师收礼的现象。“对于我们这些老师来说,学生们几句祝福,一张自己制作的小卡片比那些物质的东西更暖心。”说着,李金霞掏出手机来,给记者看了一张她拍下来的学生卡片,只见那张卡片上用方方正正的字体写着“老师,我好喜欢你……”李金霞说,这是她班上一个女生送给她的,由于害羞,这位同学还嘱咐李金霞在她走了之后才能打开。这件事让李金霞高兴了一整天。
邵志伟表示,如今的家长中普遍有一种跟风的现象。“作为家长,他们会觉得,要是别人送了礼,自己没有送,老师会不会对自己的孩子不像对其他人那么用心。在这一点上,多少和医院里的‘红包现象’有相似之处。
然而,不管是老师还是医生,对待自己的学生和病人实际上都是一样的,一样会尽心尽力,这是职业操守。那些贪图利益的老师实际上极个别的现象,家长需要试着放宽心,多和老师去沟通交流孩子的情况,而不是逢年过节的‘例行公事’。”邵志伟说道,“在这一问题上,不仅老师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做老师要先做人。另一方面,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也需要不断地改革才行。
这些年来,教育改革走了一些弯路,但教育在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相信一些问题也终有得到解决的那一天。”
如何培养孩子?
眼下,且不说学生们平时的课业繁重,就连寒暑假也是“补课成灾”,对此,邵志伟表示,孩子们过得太辛苦了。“作为家长,其实培养孩子只需注重三点就行。”邵志伟说,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制定切实的学习目的。”邵志伟表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作为家长,只有顺其自然,使之按其性格健康发展,才会培养出乐观向上的快乐孩子。“现在的教育把孩子们折腾地太累了,所以才出现了所谓的‘开学恐慌症’,才有那么多厌学情绪很重的情况出现。”邵志伟表示,现如今,来自网络世界的诱惑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孩子。作为家长必须要使用更为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行。来自家长过分的紧张和恐慌使孩子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份压力并没有能够转化成动力,而是成为了压弯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另外,对于现在不少家长削尖了脑袋希望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的现象,邵志伟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实际上,中外文化各异,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适应国外的环境。中外文化、世界观、价值观都不同。所以,家长在这一问题上没有必要跟风,而是应该根据孩子自身的意愿和实际去做选择。这样才能让孩子带着愉快的心情不断学习,茁壮成长。”
网友评论